江蘇,淮安,清江浦。

自正德皇帝被天地盟盟主刺殺後,清江浦一直處在禁軍的嚴密監守之下,繁忙的水港除停泊在碼頭的皇家艦隊外,連一艘小舟的影子都見不到。

但今日沉寂的水港突然熱鬧起來,一艘艘遠洋鉅艦船從南方駛來停泊在河道中,接著從鉅艦上垂下無數小舟,一隊隊鎧甲鮮亮計程車兵乘小舟迅速上岸集結,而後在一名身穿莽龍袍的中年太監帶領下朝淮安城迅速奔趕。

正德此時端坐在府衙之上,旁邊是張永、丘聚、谷大用等一眾內宦和梁儲、蔣冕、王守仁等一眾大臣。

魏彬匆匆走入府衙,見臉色慘白的正德安然坐在上首,心中不由一酸,眼淚差點兒忍不住掉下來。

方才在入城之前,已聽江彬向自己透露過正德遇刺一事,這才明白皇上為何急召自己返程,如今見正德帶傷坐在上位接見自己,忙跪在地上拜道:“啟稟皇上,老奴一接到密令就帶著三大營的京軍和大明水師火速返航,一路來星夜兼程不敢有絲毫懈怠,終於不負皇命提前抵達淮安!”

正德微微點頭,看著被烈日和海風侵蝕得又黑又瘦的魏彬,心中感到一絲欣慰:這些宦官對下雖有些飛揚跋扈,但對自己無一不忠心耿耿,有他們護衛在身邊,自己才能真正放心。

讓魏彬平身後,正德平靜的對眾人說道:“三大營的京軍已經抵達淮安,眾卿即刻回去準備糧草輜重,明日正午大軍拔營,順水路北上,直抵通州!”

眾人聞言皆俯身領命,梁儲、蔣冕二位閣老此時心中卻又喜又憂,喜的是終於可以安然返京,憂的是正德如今體弱身虛,返京後該如何向張太后和楊首輔交代?

北京,紫禁城。

十月的京城已經透滿秋意,高大的城牆之中,矗立著一座堪稱建築奇蹟的巍峨宮殿。

此時,在紅牆金瓦相交輝映的宮殿深處,一名身穿緋袍、胸前繡著一隻仙鶴的蒼老大臣正向南凝望,臉上充滿憂慮,此人正是內閣首輔楊廷和楊大學士!

楊廷和,字介夫,號石齋,漢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年少成名的楊廷和十二歲鄉試中舉,成化十四年(1478年,年僅十九歲的他又考中進士,授翰林檢討。

在明朝,考個秀才在十里八鄉已經算得上是了不得的文化人,有見到縣官不用下跪的特權,縣官更不敢隨便打秀才屁股的板子。

而且在政治上,秀才還有向縣官建言的權力,類似於現代社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若是秀才能考中舉人,那就更加了不得,各項賦稅都不需要上交,當地的富人和農民為了避稅往往會把自家田產掛在舉人名下,光這一項好處,舉人一家吃喝用度就不用發愁,更何況舉人在官員不足的情況下還有直接補位做官的特權。

但舉人的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能考上舉人的秀才無一不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之輩。

許多早慧的秀才從志學之年一直考到白髮蒼蒼也沒能考得一個舉人,更別提像楊廷和這般年僅19歲就考中進士,在有明一朝276年的歷史中也能算得上是頂尖的天才。

至明孝宗時,楊廷和入東宮為皇太子朱厚照講讀,稱得上是朱厚照的啟蒙老師,在年幼的朱厚照心中埋下一顆勵精圖治的種子,因此當朱厚照成為正德皇帝后雖然行事乖張,但骨子裡依然將家國天下看的極重,其中楊廷和功不可沒。

正德二年(1507年,剛繼位不久的朱厚照就命老師楊廷和入閣,拜為東閣大學士,專典誥敕,後來因在講筵上指責寵臣而得罪當時的權宦劉瑾,被劉瑾使計貶到南京任吏部左侍郎。

但當年五月,就被朱厚照升任為南京戶部尚書。八月,被召回京,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朝廷的機密大事,可見朱厚照對其信任一斑。

正德三年,楊廷和又加官為少保兼太子太保。

正德四年,楊廷和再次加官至光祿大夫、柱國,並升任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接連提拔使楊廷和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權臣,但他始終保持清正廉明,堅決不與劉瑾等“八虎”和錢寧、江彬等一眾佞臣同流合汙,成為朝野清流中的堅定柱石,維持著大明這個龐大帝國的高效運轉。

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叛亂,楊廷和提拔邊將仇鉞活捉朱寘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