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畿,郊外戰場。

聯軍分三路撲向足利義稙等人,損失慘重的足利義稙正在絕望間,忽然聽聞身後傳來一陣呼喊,原來是效忠於天皇的武僧趕到。

聯軍在城下強攻本就損失巨大,此時又見對方援兵抵達,因此只好暫時撤回。

這支大約五六千人的武僧由後柏原天皇年僅十六歲的五皇子清彥親王率領,清彥親王的法號叫做尊鎮法親王,乃是日本天台宗青蓮院的門跡(主持),自小在寺院中長大,深得天台宗座主的器重,不僅悉心傳授其一身武功,更是將他定位下任天台宗座主的繼承人。

足利義稙此時大喜過望,沒想到絕境時城內還有這樣一支奇兵馳援。

但細思之下又覺及恐,之前萬萬沒想到這些鬆散的經院力量,聚集在一起時竟有如此威力,看來皇室這些年表面看似軟弱,實則是在韜光養晦,不知私下還隱藏了多少實力。

日本最初的律令規定,天皇四世以內為皇親,五世不為皇親但能擁有王號並獲從五位下的待遇,國家要給皇親分配土地與祿,皇親數量非常龐大,國家財政壓力很大,所以臣籍降下就誕生了。

臣籍降下乃是仿效中國西漢時期漢景帝施行的“推恩令”,在平安院政之前最熱鬧,像源賴朝、平清盛,以及各個源氏公家、源氏大名,基本都是在平安院政之前。

大約從平安院政期開始,日本就流行將天皇繼承人之外的皇子送去當和尚,這樣做是為了保證皇位嫡流繼承的穩定,還能為貧困的日本皇室節省開支,不再擔負高昂的皇祿。

在日本的佛教宗派中,只有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允許結婚,其他的派系都不允許結婚,而這些皇子或皇女出家的寺院,自然是屬於這些不允許結婚的宗派。

除此之外,日本還設立幾個世襲宮家作為皇位繼承備份,代代為親王,不遞減,類似後世滿清的鐵帽子王。

天皇家與世襲宮家只留下作為繼承人的孩子,其餘的孩子都送去出家,哪天皇位繼承沒人了,就從世襲宮家或寺院找一個來繼承皇位。

出家的皇子或皇女要遵循寺院戒律,偶爾會被皇室封為法親王,如這位尊鎮法親王,但封號僅限一代。

皇子出家的寺院有很多,比較著名的有延歷寺、仁和寺、大覺寺、輪王寺、勸修寺、聖護院、青蓮院等等,一般是擔任寺院的門跡(住持)。

除皇族外,公家的孩子也可以進這些寺院當門跡(仁和寺、輪王寺等少部分寺院除外),也有的皇子自己開創了寺院。

這些由皇室成員擔任門跡的寺院,被統稱為經院力量。

幕府和各地大名並未將這些多則上百人、少則幾十人的經院力量放在心上,但今日一見,分散在各地的經院力量儼然已經發展成一支獨立效忠於天皇的勢力,不容許任何人再小覷。

聯軍的第一波進攻被京畿內突然殺出的武僧挫敗後,發現對方僅有五六千人,便稍稍休整了半個時辰又朝城下殺來。

這一戰從午時直接殺到日落西山的酉時,足利義稙手下的武士僅存千餘人,連趕來支援的武僧也傷亡過半,至於聯軍這邊則更不用說,損失比對方更大,端的是相當慘烈。

看著落下的夕陽,足利義稙心中稍稍鬆了口氣,但他心中知道,明天太陽昇起的時刻,必將迎來對方更加兇猛的攻擊,直到田山尚順的援軍趕到,或者……自己被消滅。

細川高國看著對方僅存的三、四千人馬,無奈地嘆了口氣,而後鳴金收兵。

在古代,由於夜間缺乏可控光源,除非皓月當空能見度稍好,否則必然伸手不見五指,即便舉火炬,距離稍遠也起不到作用。

在這樣的條件下,沒有夜視能力、指揮手段落後、缺乏職業素質的古代軍隊完全沒有大規模夜戰的能力。

將領往往在夜間出了營門後就無法有效掌握部隊,與敵混戰中自己人互砍的機率並不比與敵人作戰的機率低,加上互相踐踏、跌落溝谷的傷亡,戰損比十分不划算。

因此,古代軍隊一般只能趁著白天作戰,夜間最多集結少數精銳部隊,在有效指揮和嚴明軍紀的保證下,實施夜間騷擾、奇襲,給敵方造成巨大混亂。

其實,古代軍隊不僅缺少夜戰能力,就是在夜間駐紮期間,也有可能無故騷亂,為此還有一個專有名詞:營嘯。

蓋因軍隊環境高度封閉、人員密度極高、軍紀十分嚴苛,面對著冷酷的上級和兇殘的敵軍,軍營,尤其是戰時軍營裡,從將軍到士兵的神經都高度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