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整治(第1/2頁)
章節報錯
文人相輕,自古使然。
歷屆春闈期間,也不乏考生因糾紛鬧上公堂之事,且世人多愛抱團,初始兩名考生間雞毛蒜皮的小摩擦,往往會漸漸發展成基於親緣、地緣、師承等因素而形成的兩個團體間的大矛盾,並最終演變為兩股勢力、兩方利益集團間的爭鋒角力,甚至在朝堂之上以黨爭形式直白地擺到天子面前。
有別於以往,順和八年二月十五,“泉、瓊兩州考生聚眾薈錦樓掐架”事件,卻直接被捅到了仁和殿的案桌上。二十日,例旬問話,順和帝不出意料地召見了袁雋。
仁和殿內,順和帝直接將京兆府的案報摺子交予袁雋看。孫正到底是個能牢牢坐住京兆尹位子的人,雖猝不及防地接下了安平公主丟出的“燙手山芋”,但一套“按律例辦理”的流程走得妥帖高效。摺子上,兩方糾紛的前因後果清楚明白,苦主、施暴者及其背後勢力互相諒解、握手言和的承諾感人至深,被妥善控制的、有功名在身的涉事考生對自身行為認識清晰、對府衙作為感恩戴德。
袁雋十分想膜拜學習孫正當年科考的策論答卷。
“安平!”順和帝見袁雋走神,有些不悅。
“陛下恕罪,孫大人這摺子實在是文、字俱佳,安平讀來受益匪淺,愛不釋手。”袁雋答道,又將摺子交大太監春和轉呈。
順和帝見袁雋表情、動作與其出口的話十分不配套,不知怎的,突然心情大好:“虧你自己還是個修書的,朕的佐著作郎可是又想著要入京兆府學文書了?”
“陛下若下旨,安平乖乖去學便是。”
聽袁雋答話,順和帝覺出一絲不尋常:往日這丫頭是問什麼答什麼,惜字如金,今天卻賣乖討巧得很,甚至像是在等著自己問話。就如此刻,自己只問了句:“十五那日,你也在薈錦樓?”若照往常,她定然只會答個“是”,但現下……
“是。那日一早,安平受祖父之託探訪鎮遠侯,見了獨腿拄拐從戰場回來的侯爺,難免想到已逝的孃親、爹爹,心裡有些不痛快,所以回府用了午飯後,就又去了薈錦樓,想悄悄地……喝一杯……”
“冷梅香。”
“陛下怎知?”
“你們如今所行之事,有什麼是朕年輕時候不曾做過的?不過,安平你才多大?怎能一個人上酒樓偷喝酒?”
“回稟陛下,安平那日剛入了雅間,連茶都沒喝上,樓下就鬧起來了。掌櫃請我離開時,酒都未曾見到呢!”
“你既親歷其中,不妨說說,這些鬧事的考生要如何處置?”
“安平斗膽,鬧事的考生都該嚴懲!能來京會試者,皆有功名在身,在百姓眼裡,他們代表的就是朝廷。明明科考在即卻成日裡招貓逗狗、遊手好閒,甚至妓館爭風、酒樓鬥狠,鬧到人盡皆知。如此品行,他日若是僥倖高中為官,百姓能指望他們幹什麼出息的事兒?故,此風不可長!”
“該當如何?”
“安平以為,考生於京中鬧事,凡聚眾、挑頭或阻礙府衙辦差者,可奪起應考資格,且五年之內不得再參加會試;首惡、尤劣者,褫奪功名。且,既屬京畿治安事務,涉事考生所犯之事程度如何,可由京兆府審查認定後,再通報禮部、國子監核准予以除名;考生如果不服,也可上告大理寺。”
“從眾參與者又如何?”
“京城是什麼地方?天子腳下,百善之首,各處考生來京卻不學些好的,豈不可惜?安平看來,他們就是太閒了!”
“所以呢?”
“有暇鬧事不如疲於讀書。叫他們入京還接著上學便是!譬如,國子學可容三百學子同時就讀,目前,六個堂在冊學生總數不過小半,容百餘名旁聽考生不在話下;除官學外,京城雲嶺、濟安、懷安、抱朴四大書院也能容下不少人。國子監可統籌京內、京郊可徵用書院、學堂的員額,分門別目,登記造冊;考生入京後,須先至國子監錄名選課,然後按時上學、餘時自學,期間表現一併計入日常品行考校。”
“此法對非京考生好處更多,京內書院、學堂如何能同意?若推行之初便遇阻滯,一來一往,會試時間可就到了。”
“近幾次春闈,京中考生表現並不好,或許書院、考生也是願意知己知彼、取長補短的呢!”
“如此,確可一試。還有兩件事,安平你要如實答來。”
“請陛下明示。”
“其一,今日這番說辭,事先準備多久了?”
“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