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七章--黃巾之亂?發家致富!(第2/2頁)
章節報錯
倉廩實而知禮節,吃得飽才能明是非。楊鴻儒啥都缺就是不缺糧食。在揚州、荊州糧食減產的時候,他的地盤風調雨順、喜迎豐收。
作為一個高階謀士、精神力吊炸天的大手子,改變個天象不是問題吧?連陳曦都能當大漢吉祥物,保佑境內風調雨順,楊鴻儒還罩不住自己的地盤?
而且他佔領的地盤是太湖地區,他起家的最初人手也是打下來的太湖水匪。這幫人是他水軍的家底···
太湖周圍的氣候溼潤,土地肥沃而且還有魚獲可以補充營養。簡直是創業初期,發家致富的必備土壤。
當然這地方本來是有主的吳郡有四大豪族:顧、陸、朱、張。這四個家族在吳郡深耕多年,勢力盤根錯節。
但是楊鴻儒另起爐灶不跟他們玩,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七十二個連環土堡就拍在這,誰想討伐都得崩掉兩顆牙還討不到好。
而且楊鴻儒也是有背景的弘農楊氏好吧!
於是他們只能捏鼻子承認楊鴻儒的地盤和身份後來揚州招災了,四大豪族還得到了楊鴻儒的糧食支援。這時候楊鴻儒才徹底被江南豪族所接受。
黃巾起義官方宣佈是八個月平叛,但是各地的黃巾小分隊依然在蹦躂。
藉著這次東風,楊鴻儒算是賺了個盆滿缽滿一波肥。也就是楊鴻儒現在低調發展,不然他現在都能混個吳郡太守噹噹。
不過功臣肯定是要封賞的,楊鴻儒在當地豪族的推薦下舉孝廉成為了烏程縣的縣令他的頂頭上司就是吳郡郡守。
漢朝的行政區是郡國並行制,整個大漢共有十四個州,分別是司隸校尉部、徐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幷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兗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荊州刺史部、揚州刺史部和交州刺史部。
漢獻帝興平元年,又把涼州分出來個雍州刺史部。至東漢滅亡,全國有十四州。
楊鴻儒所在的地盤就是揚州刺史部當中的吳郡治下的一個縣。在他的經營下,烏程縣基本已經成了他的根據地。
其他各家的豪族勢力都被趕走了楊鴻儒不出面,所有髒活都是黃巾賊幹滴!
所謂光明偉岸楊縣令,殺人放火黃巾賊。大家都心明鏡是怎麼回事兒,心有不滿?沒轍啊!奈何實力不允許啊!
如果楊鴻儒野心要是大一點,他都能帶著手下一萬天刀軍橫掃揚州刺史部。
天刀軍攻城差點意思,但是野戰實力不虛騎兵。天刀軍全員重鎧,大刀掄圓了砍馬蹄子就是個人仰馬翻。
抗揍、肉厚的天刀軍可以正面硬抗騎兵衝鋒不帶盾那種硬抗!
普通精銳級別的射手營都敲不開天刀軍鐵罐頭的外殼防禦。硬橋硬馬的橫練武學就是任性!
對於楊鴻儒來說,當個縣令已經夠了。當這個縣令的主要原因是楊鴻儒需要一個完完全全屬於他的地盤。在這個地盤上,楊鴻儒就是土皇帝一樣的存在。
讓他當吳郡郡守,他控制不過來這麼大個地盤。而且吳郡自古富庶,頂著這塊膏腴之地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與其被人惦記,不如當個小小的五品縣令把自己的地盤經營好。
黃巾之亂過後,其他各地民不聊生,而楊鴻儒治下的烏程縣卻生機勃勃、更加繁華。
正常一個普通縣的人口也就幾十萬,楊鴻儒的烏程縣擁有人口三百七十萬。當然,在朝廷的戶籍統籌當中,烏程縣依然是那個戶籍不足萬戶、人口不足十萬的小縣甚至楊鴻儒都配不上縣令這個官職,他的正式職位叫縣長。
縣長和縣令的區別在於治下的戶數萬戶以上的大縣長官為縣令,不足萬戶的為縣長。
因為黃巾之亂,烏程縣的平民、世家大族損傷慘重。所以在籍人口數量急劇下降···當然,有些人雖然活著但是卻不在籍。
比如楊鴻儒七十二連環土堡裡的所有人都是沒戶籍的黑戶因為他們還是楊鴻儒收攏的流民,學名叫“世家豪族蔭戶”。這種人口不用納稅、不用服徭役。東漢末年官方統計出來的在籍人口為兩千多萬,但是大漢境內這種不在籍卻確確實實存在的人口足足有一千五百多萬。
這回知道世家豪族有多麼牛嗶了吧?
哪個家族治下沒個幾萬、十幾萬的蔭戶都沒有牌面。這種蔭戶弘農楊家也有他們負責種地、組成家族私軍衛隊等等基礎性工作。
整個烏程縣在籍人口不到十萬,楊鴻儒的蔭戶三百多萬他這是真不當人了!
這些蔭戶有一大部分是黃巾俘虜,還有一大部分是被黃巾亂軍攜裹的流民。反正楊鴻儒的地盤就跟無底洞似的,你來了就別想跑。
我管你吃管你喝管你住,你就老老實實、安安穩穩工作就好了!
偌大個太湖地區養活不起幾百萬人?你太小看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