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南方“小軍閥”,楊鴻儒佔據太湖的最大目的就是訓練水軍。

這年頭的平底船想要出海純屬做夢,但是藉著長江水脈,水軍西進能打荊州、益州,南下能佔據交州,沿著長江出海走近海能連帶著騷擾幽州、冀州、青州、徐州。

天刀軍是陸軍,楊鴻儒的水軍碧波軍依然在訓練當中並未成軍。戰船連雲氣都結不起來的雜牌軍不配成軍。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靈氣的復甦,楊鴻儒麾下的實力是在不斷膨脹的。因為科學的武學訓練、堅實的後勤保障、堅定的意志培養楊鴻儒麾下的“民團”都是軍魂軍團的預備役。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楊鴻儒給自己的軍隊灌輸家國大義簡直太簡單不過了。天刀軍的存在意義便是“平定亂世,保境安民”。

在於地方割據軍閥作戰和外敵作戰當中,天刀軍的戰鬥力會受到帝國之光保佑和意志增幅,戰鬥力大大提升。

如果天刀軍為惡,做出了擾民、屠城等天譴惡行,天刀軍的軍魂會消失,從此淪為普通雙天賦軍團精銳部隊。

時間過得很快,黃巾之亂消耗了大漢百年的氣運從此大漢走上了滅亡的快車道。就算劉備一統天下也不算匡扶漢室,最多是新朝建立。

如果劉備執意要為大漢延續國祚,那他的蜀漢必亡劉禪就是天之定數。蜀漢那麼多強人愣是扶不起來這個阿斗。這不是定數是什麼?

張角以自己甚至性命、以百萬黃巾為祭品消耗了大漢的百年國運。劉備一人是無力迴天的。從某種宿命論來講,司馬家得天下也是一種定數。

魏、蜀、吳三家都是在大漢的屍體上建立起來的。這就意味著這三家哪家都無法真正的德勝。而司馬家是取代曹魏得國,這才能得到大漢遺志的認可。

這麼說當然玄而又玄,但是在這個奇奇怪怪的世界,什麼神奇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如果楊鴻儒要是硬要挺身而出,他都能成為天下共主。

只不過這個懶傢伙是來休閒放鬆的,建立大吃貨帝國,提高生活質量這種事還是交給陳曦去做吧!

畢竟他才是真正的融入這個世界的穿越者。楊鴻儒只是個過客!

時間終於到了公元190年大漢獻帝初平元年。這一年1月,各路諸侯推舉袁紹為矇住,起兵討伐董卓。

楊鴻儒以揚州代表的身份參加了諸侯會盟。按理說,能成為一路諸侯的大佬基本都是一方刺史、太守的水準,

楊鴻儒一個連縣令都不配叫的小縣縣長在諸侯當中相當沒有排面。大家都是千石大佬,就楊鴻儒是個白石工資的小嘍囉。

但是在諸侯聯盟當中,卻沒人能看輕楊鴻儒。因為他代表了五世三公的弘農楊家這是一個綜合實力不遜色於四世三公袁家的龐然大物。五世三公比四世三公還多了一代大佬,可見楊家在漢代的聲望和底蘊。

所以就算楊鴻儒以白身參加諸侯會盟,各路諸侯都會請他為上賓,然後給他錢糧、給他兵卒幫他起家。

這就是一個好背景能帶來的巨大起步優勢。尤其是北海孔融,對楊鴻儒那叫一個欣賞。

孔融就是以吃水果聞名遐邇的那個人。他除了是一方州牧之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這個人很欣賞年輕人,尤其是有才學的年輕人。

楊鴻儒這個少有才華、有名篇《阿房宮賦》傳世的青年才俊當然在孔融熟悉的名單當中。

哪怕楊鴻儒啥也沒有,孔融都能給楊鴻儒安排個太守的職位。

才學+家世,楊鴻儒在東漢絕對是天胡的開局。

再加上一萬天刀軍在側,楊鴻儒在十八路諸侯當中也稱得上是第三檔的存在。

十八路諸侯只是個虛數,他們的實力在楊鴻儒看來應該分為五檔。

最末流的諸侯便是豫州刺史孔伷、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喬瑁這三家···這三路諸侯堪稱三無諸侯,就帶著不到小三千人來打醬油的。都是重在參與的角色。

比他們稍好一些的是廣陵太守張超、陳留太守張邈、上黨太守張楊、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濟北相鮑信這些人。他們也算是小有實力,而且在大戰當中略有表現,已經算夠資格湊熱鬧的團隊。

第三檔便是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驍騎校尉曹操這三家。嗯···曹老闆在開團打董卓的時期排面很一般,手下也沒幾個能用的大將。

第二檔便是長沙太守孫堅、北平太守公孫瓚、冀州刺史韓馥、西涼太守馬騰。這四家堪稱兵強馬壯,有實力有兵力。

第一檔便是袁家兄弟袁術和袁紹。

這倆人有袁家的支援,位高權重,在十八路諸侯當中堪稱TO級別的大佬。

楊鴻儒這個小縣令的地位在諸侯當中也就是第三檔和曹老闆地位相當。

如果他要是一郡太守的話,他還能進步進步,成為第二檔T1的存在···不過他那一萬天刀軍能給他帶來不少底氣。

全員內氣溫養的重甲兵出現在戰場那就是鐵罐頭人形坦克一般的衝鋒叢集。

雖然他們是步兵,但是真沒人敢輕視一幫全身重甲、佩刀、攜連弩、投擲兵器的步兵。

楊鴻儒甘願伏低做小也是因為後勤要靠袁術。討伐董卓的戰場在內陸,在南方水脈無法到達覆蓋的地方,楊鴻儒的後勤兵種不好把軍糧運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