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有江風吹來,白天的暑氣已經散去,四個人來懶懶散散出來酒店,到街上覓食。

按照姚遠的要求,一定要吃地道的老火鍋,所有的新派火鍋連鎖一概不進!

飲食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種,既然是文化,肯定就會妥協,所以也就造成了只要是離開了原產地的飲食,肯定會多多少少變了形。

有機會來到紅油火鍋的天下,就必須要吃到它最最原生的味道。

幾個人沿著導航就步行進了一個居民區。

真正道地的美食,往往就藏在街角巷尾的不起眼處,能讓當地的老住戶趨之若鶩的才是屬於本土的特色美食,經常出門的人對這個規律早就認識的非常清楚。

比如眼前的這家朝天門老火鍋。

說起來山城紅油火鍋的歷史很短,充其量也就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最早就是江邊碼頭那些裝卸工、拉縴工等等苦力的日常飲食,這些人體力消耗大,需要打量補充肉類脂肪之類的食物,但是又沒錢,吃不起正經的肉類,乾脆就買來頭、蹄、下水之類的,煮成一鍋,方便又美味。

漸漸地這種下水火鍋的方式才流傳開,再經過了專業廚師的改良,才形成了如今的紅油火鍋。

所以,到現在,這種紅油火鍋最常見的涮材還是什麼毛肚、鴨腸、天梯、百葉、黃喉、腰片、郡肝之類的東西,無一不是動物內臟、下水,也就是邊角料。

現在雖然還是那些個食材,但是情況已經有些不同,這些個邊角料就因為山城人愛吃火鍋,早就變得身價不菲。

就拿毛肚舉例,牛身上有四個胃囊,毛肚是專指牛的網胃部分,一個牛身上只有一個。

但是在山城火鍋裡,毛肚可是火鍋涮材中的天王,每天只是山城消耗掉的鮮毛肚就要超過三十噸,這個恐怖的數字背後的概念就是說,幾乎大半

(本章未完,請翻頁)

個國家的牛網胃都會被山城人搶購過來。

就連奧州、美洲、歐洲的那些下水,也都找到了好的銷路,一股腦的往國內運。

由此也就冒出來了一種職業,叫做“毛肚客”,這些掮客從天南海北蒐羅毛肚,再販運到山城,就能賣出來一個好價格。

大約也就在十幾二十年前,這些“毛肚客”就憑這一個小小的牛網胃,就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小小的毛肚居然就催生出了一個專門的行業還越做越大。

對於一家火鍋店來說,能不能採購到新鮮的食材,就成了餐廳能不能經營好的第一要素。

顯然,這家“朝天門老火鍋”是有自己的採購渠道,端上來的這些食材都很新鮮,除了那幾條躺在冰塊上的,看上去不怎麼精神的白色平魚。

顧冬雨顯然對這些個平魚感覺不滿意:“怎麼這些魚看上去就不太新鮮,那麼小不說,肯定是凍品,而且還是凍了很久的樣子。”

姚遠在一旁就嘲笑:“媳婦你露怯了不是,那就不是平魚,人家管這個叫做‘耗兒魚’,是海魚的一種,又叫做馬面魚、或者扒皮魚,你想啊,這裡是內陸地區,離海邊那麼遠,能吃到的肯定得是凍品了。”

“現在海鮮那麼多,各種鮮活水產都有,幹嘛非得吃它呀?”

“老帽了不是?這條魚是好多山城人小時候的回憶,記憶中的味道,有些人吃火鍋還非得吃這個‘耗兒魚’不可呢!要說這後面還真有點故事,你們知不知道三線建設這回事?”姚遠給幾個人解釋著。

魯胖子回答:“當然知道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國際環境不好,咱們也在時刻準備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當時就舉全國之力,把那些重要的生產工廠往大後方遷,也就是川、湘、黔附近的大山裡,當時好多的技術人員、知識分子、還有剛剛畢業的學生都背井離鄉,義無反顧地支援國家三線建設,但是後來到了上世紀末的時候,這些廠子大部分產品跟不上形式,就都被漸漸淘汰了。”

“沒錯!就是那段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各種人才被派到這邊建設三線,但是當地的物產根部就跟不上,國家也困難,那種環境下就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咱們還是舉全國之力幫著內陸地區的三線建設者們解決吃飯問題。別小看‘耗兒魚’,當時海里能夠大量捕撈,別看這個魚在海邊不值錢,甚至當時都是用來打碎了做飼料來用。可這是優質的蛋白質,運到內陸來就成了搶手貨。當然經過長途的運輸,能吃到的這種‘耗兒魚’肯定都是冰凍的了。”姚遠長篇大論的解釋著。

“這不就跟咱們小時候吃帶魚、黃花魚的意思一樣嘛?”魯胖子接過話茬。

姚遠點點頭:“對嘍,就是這個意思,別管這個‘耗兒魚’味道到底怎麼樣,它早就成了一代人小時候的味道記憶,如果你讓他們吃上冰鮮的‘耗兒魚’,弄不好人家得說你這個魚味道不正宗呢!”

......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