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辦好一家食堂、一家養老院的食堂,居然一度成了個難題,難住了一眾專業廚子。

大家都沒有經驗,甚至就連吃食堂的機會都挺少,廚子嘛,一般也沒啥機會去食堂吃飯。

餐廳裡一般都會有員工餐,但是那個員工餐跟一家正規食堂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餐廳裡的員工餐一般都是由廚師長安排,大家輪班去做,都是儘量利用開餐剩下的一些邊角料,儘量節約成本。

而一家正規的食堂顯然不能這麼幹,尤其是養老院的食堂,在兼顧色香味的同時,還更多了很多禁忌,比如少油、少鹽、少糖。

再比如,儘量不用什麼豆角之類的食材,這些食材一旦加工處理方式不對,燒不透的話就會引起食物中毒事故,而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在食堂這種環境,那就是災難性的。

仔細一琢磨,開辦一個食堂可不比開一家餐廳更容易,而且還完全是兩個路數,食堂裡的大鍋菜跟平常用慣了的炒勺根本就是兩碼事,這個玩意不認真對待可不行。

這個時候姚遠就有點懷念曾經在自己廚房實習過的趙志、劉勇那兩位炊事兵。

沒辦法,不會就得學習,平城最好的食堂都在哪裡?

一個是有些部委單位食堂,人家的食堂是有傳統的,從最早單位建立食堂,請來的都是當時有身份的名廚,這麼多年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每個食堂都有些自己傳統的東西。

還有一種是類似平城電視臺這樣的大單位,不差錢、領導重視、再加上人家還有自己的原材料專供基地,這樣的食堂辦的就讓很多外人羨慕。

還有就是一些大專院校,當中最有名的就是農業大學的食堂,食材原料好、廚師團隊也給力,這樣做出來的出品也就令人滿意。

姚遠、韓明、安曉飛、陳家輝、程樂樂這幾位廚房的頭頭於是就各找門路,削尖了腦袋往人家單位食堂裡鑽,看看人家的出品,再琢磨一下人家的出餐方式,回來便湊在一起開小會。

養老院就是為老人們服務的,但是平城的老人可不都是在本地土生土長的,人家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為了平城建設才走到了這裡。

而人的胃口是頑固的,越老越頑固,越到老了就會偏愛自己小時候吃過的那種味道。

俗話說,眾口難調,而食堂的工作卻是要儘量滿足各種口味的需求。

經過討論研究才決定,養老院市場出餐方式就以自助餐為主打,再配合零點小炒做補充。

把這個基調定下來就好辦了,既然是自助餐,那麼品種就在照顧老年人的口味上做到儘量豐富,南北兼顧才行。

於是就有了一個東北、西北、江南、粵菜、再加上亞洲菜式,另外還有幾種西方口味做補充的一個超級自助食堂就這麼誕生了,廚師團隊就由陳家輝帶隊任主廚,抽調了紅旗村廚房的精幹力量,就連程樂樂也被調了過去幫助開業。

幸虧當初紅旗村廚房在人員配備上已經準備了很大的冗餘,如今村裡的情況已經走上了正軌,廚房壓力沒有剛開始那麼大,這才能抽出來一套完整的團隊,來應付這邊的人員需求。

食堂的裝修一完工,廚師和服務員團

(本章未完,請翻頁)

隊就先入住了,一個餐廳或者食堂開業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就這樣,雖然養老院還沒有最後開業,但是食堂已經開始了試營業。

試營業面對的客人大多數是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還有些臨時到訪的客人,用餐人數還少,所以自助餐就沒有開,只是把日後自助餐上準備銷售的菜品先試做出來,一方面可以聽一聽客人的反饋,另一方面再做最後的調整。

胡經理跟隨姚遠進了食堂,也是詫異這個食堂的環境,心下就有點嘀咕,這個養老院怎麼有點邪?怎麼這裡的植物都長得這麼好,翠綠翠綠的鳳尾竹、油綠油綠的發財樹就讓人感覺眼前一亮。

陽光大廳裡擺放了這麼多的植物,就覺得空氣都好了很多,而且,可能是這些個植物的吸音效果,雖然大廳裡現在人不多,但就沒有走進一般的大空間裡那種說話都帶回響的感覺。

就能想象的出,就算是以後這裡湧入再多的人,也不會感覺到有多麼嘈雜。

聽著若有若無的背景音樂,看著眼前滿眼的綠植,就讓人感覺心情愉悅,雖說這是一家養老院的食堂,但走在其中,就突然有了點高階餐廳的感覺。

看見角落裡一個圓桌,胡經理的老爸、老媽已經安靜地坐在那裡,那位高高個子的養老院的劉總正在一邊作陪。

姚遠帶著胡經理快走兩步,走到桌旁,不等坐下就開口詢問:“怎麼樣二老?對我們這個養老院的環境還滿意不?”

二老就相視一笑,老爺子就開口:“我們決定了!回去以後就收拾東西,搬過來,你們那個精裝公寓簡直就是給我們兩個量身設計的,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好的房子,我們老兩口就早點搬進來,早點享上兩天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