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闆肚子裡果然是有點東西,他講的這些算是平城的市井文化一部分,最近的百年以來,世道多變,能考究出最早滷煮火燒的出處,也算是平日裡沒少留心。

東安市場作為上個世紀初,平城的經濟文化中心,當時商鋪、市場林立,戲園子、茶館包括第一家電影院都在這周圍,確實很多平城傳統的小吃就是從那裡開始發跡的。

包括滷煮火燒、也包括現在盡人皆知的涮羊肉,第一家店都是從那裡開始經營,然後才被大家爭相效仿,慢慢流傳開來。

談起來吃,大家都特別有興趣,仟兒哥看著窗外的山水,突然想起來:“小時候吃過一種東西叫做‘蒸苦勒’你們誰還有印象?”

姚遠就接茬:“是那種槐花、榆錢飯嗎?”

“沒錯,就是開春時候,用槐花、榆錢也行,還有用芹菜、香椿做的,撣上面粉上屜蒸熟,再蘸著蒜汁一吃,那就是春天的味道啊。”仟兒哥說話間帶了嚮往的神情。

“那沒問題呀,等開春了您想吃這一口就過來,咱們村裡肯定得有這個東西。”劉能興順勢就邀請。

“你們清水鎮的豆腐挺有名,把這個豆腐掰碎了,拌上開春的頭茬韭菜,那個味道也不錯。”郭老闆原來喜歡吃豆腐。

“是啊,這些民間老百姓弄的吃食,有時候飯館裡還真的學不來,就算是做出來了也沒有那種味道。”仟兒哥就感嘆。

姚遠作為餐飲從業者,當然得解釋一句:“仟兒哥,您說的那種吃食,多半就佔了一個食材新鮮,您想啊,豆腐坊裡剛剛磨出來的豆腐,加上地裡剛剛割的韭菜,聽著就透著新鮮,這兩樣食材進了飯館一折騰,等到了食客嘴裡早就不是當天的東西了,您想那味道能一樣

(本章未完,請翻頁)

嗎,還有您說的‘蒸苦勒’,這個也是剛剛從樹上捋下來的榆錢,趁著新鮮蒸才會有那個鮮甜味道。”

仟兒哥頻頻點頭表示同意:“說起來各地的吃的,你們覺得哪裡的人是最會吃的?”

“粵省人吧,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兩條腿的除了人,四條腿的除了桌子,他們就沒有不吃的東西。”劉能興搶答。

“那北方人呢?北方也有地方挺講究吃吧?”仟兒哥接著問。

郭老闆嘿嘿一笑:“我覺得就得算是津門人了,津門人好吃、也會吃,你們知不知道津門有一句順口溜叫做‘當了皮褲吃海貨,不算不會過’?這就是說的每年清明節一過,海鮮開始肥了的時候,天氣也暖了,皮衣、皮褲的就暫時穿不住了,兜裡沒錢又好吃的人,乾脆就把皮衣皮褲送當鋪當了,先吃上兩口新鮮的海鮮再說。”

仟兒哥樂了:“這麼說有點誇張了,但是挺符合津門人的性子,他們這個地方開埠比較早,南北人混雜,當中還有不少洋人,尤其是到了近代,有不少民國的總@理、大臣,高官顯貴們也都紛紛定居於津門,這就給津門帶來了各地的美食。而且人家那個地界還靠海、物產也豐富,所以呀,現在的津門菜獨走一個路子,跟咱們傳統的八大菜系都有些不同,我覺得都應該算的上是咱們的第九大菜系了。”

仟兒哥侃侃而談,說完目光轉向了姚遠,這個席上的唯一餐飲專業人員。

都說說相聲的這幫人會吃,這回真是見識到了,人家不光是會吃,還把每道吃食後面的傳統與文化都能講的挺清楚。

姚遠就挺佩服:“仟兒哥說的對,津門菜在操作技法上跟傳統的魯菜還有別的菜系都有挺大的分別,確實算是獨走了一路,他們的家常熬魚、罾蹦鯉魚、清真燒牛肉,這些代表菜都挺有特點的,而且都非常有文化傳承。”

郭老闆談興也正濃:“其實你們發現沒有,不管是南北大菜,都有些歷史的影子在裡面,比如南方的‘咕嚕肉’跟北方的‘鍋包肉’這兩道菜就都挺有意思,都是清朝開埠,最南邊的粵省、還有最北邊的冰城那裡進來的洋人最早也最多,廚師們為了取悅洋人的口味,才發明出來的兩道典型的糖醋口的肉菜,算是一種不謀而合、異曲同工吧。”

九靈年歲比較小,像是這樣的話題感覺就插不進嘴,可是還是提出來了自己的疑問:“師傅,您說滬上開埠時間也挺早,怎麼就沒有類似的菜流傳下來呢?”

郭老闆清了清嗓子:“滬上最早開埠的時候,就是一個荒灘小漁村,一幫漁民能有什麼飲食文化積澱?開埠以後洋人來了,本地人最早湧進去的都是些妓@女和幫辦,這能形成什麼氣候,所以在滬上開埠以後,留下來的東西就是什麼炸豬排、紅菜湯,這種純西式的東西,後來被本地人接受並且流傳到了現在,還成了很多老滬上人的記憶。而滬上所謂的本幫菜是最近這些年才興起來的,算是另外一碼事,所以呀,美食都是需要有時間和文化積澱的。”

姚遠就在一邊贊同:“您說的真對!就連您剛剛提到的炸豬排、還有紅菜湯都是津門的老師傅,跑去滬上開館子,後來才流傳開的。”

就沒想到,跟一幫說相聲的聊起來餐飲這點事,聊得還挺熱絡......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