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賺錢的方法——制白糖

除了修練武功,明心過得沒心沒肺,不知道去過多少次山下的村子了,也見過好幾次馬車隊送糧進寺院,現在他才知道,這些是山下村子的人。

一打聽才知道,周邊幾個村子的田地大多都寄籍在寺院名下,每年都有一定產出歸寺裡。

重建寺院時寺產,也就是田畝很少,之後購買的也少,當然接受附近村子的寄籍。一是獲得一份收入,二是對農民也是一種保護。

農民也不是傻子,寄籍寺廟就不用交稅,不用服徭役,更重要的是,不會被人侵佔田產!

寺院所有的田產少,主要靠寄籍田畝收入和捐贈的香火錢過日子,所以寺裡僧人數量不過百人左右。

當然,明心不知道,寺裡只有一百來個僧人的原因不只是錢財的問題,還有朝廷制度的原因。實際上,寺裡有僧籍的只有不到四十人,其餘包括明心自己都是沒有僧籍的私度僧。

好在鎮國東禪寺重建之後經營百年名聲在外,多上五六十私度僧,其中還有三十來個是未成年的小沙彌,能夠遮掩得過去。

這天比武明心發現明思沒在,一問才知道明思回家了。

明思就是山下村子的人,他上山當和尚,是因為父親常年生病,家裡養不活他,所以六歲時被送上山當和尚。

寺裡大半和尚是撿來的,少部分跟明思一樣,由於是家貧沒辦法才被送到寺裡,所以明思對家人並沒有恨,還常回家幫忙。

知道明思家就在山下村子,明心的心思就活動了起來,他想賺些錢,能買些寺裡沒有的增加營養。為了自己健康成長,明心不得不破戒了。

方向早就有了,就是糖!

本來鹽也是一個選擇,市面上的鹽,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白色的精鹽,這種鹽只有富裕之家才吃得起。絕大部分都是雜質很多的粗鹽,顏色發黃,味道發苦。寺裡用的就是發黃的粗鹽,明心第一次進齋堂後廚就發現了。用粗鹽提純精鹽,利潤很高,不過鹽是官賣之物,搞出來也不好賣出去。

糖就不同了,弄出來之後是可以賣的,而且價格非常高!

要制白糖需要本錢,本錢明心有。這幾年他偶爾陪香客的小孩玩耍,會得到一些好處,攢了有三貫多。

明心找上明思,明思自然同意,這兩年家裡收入多了些,明心要用的鐵鍋還是有的。

午齋之後,叫上師兄明海,跟明心一起去到他家。剛進院子,明思就叫他父親,他父親在屋裡回了一聲,三人往裡走,在屋門見到他父親。

明心問道:“伯父,紅糖買回來沒有?”

“買回來了!”明思的父親說道,“紗布、棉花、炭還有你要的那個漏斗都備好了!”

“好!”明心高興地說道,“要是試成了,那以後就不怕沒錢了。”

說幹就幹,提純不過是溶解、過濾、結晶、乾燥,最花時間的是乾燥,明火燎鍋底容易焦糊。

四個人弄了一下午,終於收穫十多斤白花花的白糖。

明思的父親在見到融了糖的水經過過濾之後變清時情緒就激動起來,現在見到白花花的白糖,更是哆嗦得說不出話來。

明心用木鏟刁了一點放進嘴裡嚐了嚐說道:“可以,這樣的白糖,城裡的有錢人肯定趨之若鶩。至於價格,就定個底價,兩百文一斤,如果低於這個價格,那就不賣了!”嘴裡這麼說,但明心相信肯定不止兩百文。

“一次不但回本,而且還大賺,以後就都是淨賺!”明心想到這裡,心情大好。

不過,很快明心就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安全和保密。

一想到這裡,明心頓時說道:“這件事,得叫上師兄們一起,買糖和賣糖,都交給他們去做。”

明海和明思疑惑地看向明心,他們倒不是不願意師兄們加入進來,而是還沒轉過念頭。反是明思的父親明白,讓兒子的師兄們去,別人就會以為是寺院所出,不敢動歪念頭。

明思的父親一番解釋,明海和明思終於明白了過來。

將白糖帶回寮房,當晚明心就找師兄們商量,這樣的好事他們當然願意。

第二天完成寺裡分派的任務之後,明心和五個師兄帶著十五斤白糖進城。

在街上轉了一圈,找了一個賣糖的大店鋪走進去。

一個夥計熱情地迎上來:“幾位小師傅要購買何物?”

明心擺了擺手說道:“你們掌櫃在不在?我們有一樁買賣想跟他做。”

“我們掌櫃在後面,幾位小師傅稍候,僕這就去請。”夥計說道。雖然他不認為幾個小和尚能有什麼買賣,但對方畢竟是和尚,自然要稟報掌櫃。

夥計往裡面走,這時候賬房過來接過話,隱晦地打聽起是什麼買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