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工匠成體系,農令已施行(第1/3頁)
章節報錯
崇禎從來都是雷厲風行的人,在確定了匠作會商討出來的這套方法可以實施之後,當天便透過執筆監製定了確切的政令,並下達到了相應吏員手中。
而受到村令村尉統統升為官員的刺激,京城之中的吏員也全都相當用命,政令下達之後,一個個立刻用心盡責地開始執行,都想表現得好些,讓皇上記得他們的努力。
在崇禎為村令村尉升官之前,儘管吏員們都知道按照皇上的要求好好做,肯定會有一部分人升為官員。
但是,畢竟崇禎一點口風都沒露,又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打探訊息,所以在行動上吏員們儘管已經很配合,但是確實沒有全副心思放在工作上。
畢竟,儘管崇禎已經削減了一大波的吏員,但是剩下的吏員也都還有一兩千人呢!
這麼多備選人,若是崇禎準備給出的官位只有十幾個甚至乾脆只有幾個,那他們絕大多數人豈不都相當於竹籃打水一場空,自帶乾糧打白工麼。
但現在,崇禎《大明村中治理法條》已經下達下去幾天的時間,別說訊息靈通,但凡是訊息不那麼蔽塞的人,這會兒都已經相當清楚村令村尉全都變成九品官員的事情了。
所有村令村尉!
全都成了九品官員!
京城郊區,一共可是有四五百個村落,每個村落村令加村尉都是三人,這一下子就是一千多個九品官兒啊!
而這些新晉九品官員中,村尉不用說,全部都是軍中將士所轉,沒有他們的空間。
但是,那四百多個村令,其中差不多三百個都是原本跟他們一樣的京城吏員!
要說提振人心,什麼訊息能有這個訊息更加讓人振奮?
也就是當下京城範疇內確實都主要是些維穩的工作,不怎麼需要能力,也更不怎麼能體現能力,否則有著那些村令們的事蹟提振士氣,吏員們能夠讓崇禎感受到效率翻倍!
而如今,工匠體系改革下發下來,相應的吏員們自然立刻彈冠相慶,都把它看做是自己如同村令一般騰飛的關鍵。
用心用力的程度,簡直比自己家裡出事兒了還要更狠。
如此一來,當天下午下達命令,等到第二天工作報告經過理政監整理上報到崇禎處後,崇禎直接被效率驚了一下。
原本預計四五天才能夠完成的事務,昨天不到半天的時間就完成了接近三成!
按照這效率,再有一天,只怕事情便直接完成。
看著底下辦事兒的吏員們紛紛上書的自己如何如何一心為公的文字,崇禎也不由感嘆:
“原本朕已經以為底下辦事兒的吏員效率提高到極致了,如今看來,竟然還能夠有一倍以上的增長空間,終究還是朕懈怠了啊!”
原本崇禎按照自己的揣度,定下了京城內一千零幾十個的吏員崗位,但是在實際處理政務的過程中,他便發現實際上完成京城一應事務,有那麼六七百吏員便已經足夠。
但是按照今天這個樣子來看,若是吏員們都認真負責,恐怕三百多吏員,就能夠把京城管理得妥妥當當!
吏員們主動壓榨自己,崇禎看到的,自然便是吏員們那巨大的可壓榨空間了。
當然,此話暫且不表,畢竟如今崇禎的精力都放在農事上,京城吏員的這番表現,儘管讓他相當有想法,但是重新定下京城內的吏員體系顯然不是他現在準備做的事情。
甚至,驚訝過後,崇禎對工匠體系的期待,都比對吏員們的關注更多。
按照傳上來的訊息,楊尚在崇禎下令允許他招攬三百工匠,組建更大規模的築造體系打造農具之後,就迅速行動起來,開始大量篩選合格工匠加入自身體制。
與此同時,之前搭建的三十工匠鍛造流程,也仍然在不斷繼續鍛造之中。
以這個辦事效率,以及鍛造效率來看,崇禎對農具數量上的期望,還真能由這楊尚所引領的工匠流程來完成。
而另一方面,則是新搭建的工匠體系。
儘管只是剛剛開始傳達,事情還沒準備妥當,但是畢竟是工匠們自己為自己確立的體系。
修改的地方,幾乎都是京城工匠們苦之久矣的部分,修改命令下達之後,所有工匠幾乎都是一片歡聲。
甚至當即就有工匠表示願意將自身所琢磨的專利拿出來,按照體系裡的方式共贏。
其中,便有涉及能夠提高農具鍛造流程的打造工藝改進。
當然,現在實際效果如何,還尚未考證,但是,從當前的趨勢來看,就算現在最早提出的這些東西沒有用處,只要體系運轉起來了,工藝上的進步肯定是必然的。
如此看來,隨著崇禎的親自介入,並且引導,京城中的工匠是當真煥發出了遠超過往的光芒,能夠真的在農業上起到明顯幫助了。
“陛下,錦衣衛處傳來通報,農令的分配籌劃已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