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梳理體系,又有要事!(第1/3頁)
章節報錯
“你這套村落治理體系,有定國之效!”
聽見這樣的評價,而且還是太祖觀察國運之後得出的評價,崇禎整個人既興奮驕傲,又惴惴不安。
興奮驕傲自然不用說,畢竟,在一個多月之前,他還是坐困愁城,時刻有被顛覆風險的皇帝。
彼時內憂外患不斷,可以說盡管大明疆域巨大,但是他卻沒有絲毫的安全感,反而處處掣肘處處危難,以至於落入亡國的絕境。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在短時間內,從末代皇帝變為得到太祖這麼高評價的皇帝,崇禎自然無比自豪與興奮。
但是,與此同時的惴惴不安也確實難以消除。
確實,他自己制定的這套村令體系他也覺得很不錯,可是他從未想過,這套體系能夠有所謂的定國安邦之效。
此前所想的,最多也不過就是希望這套體系能夠更好地輔助農耕,將農村中的農民儘量調動起來,不至於人田兩荒而已。
現在,這套體系被太祖給予了這麼高的評價之後,崇禎一時間也不由惶恐。
畢竟,若這套體系當真這麼有用,那他該如何對待它?
按照崇禎原本的想法,這一次的調整,雖然是重大調整,甚至可以說是確立框架的調整,但是伺候的其他調整同樣不會少,整套體系當前在他設想中還僅僅只是粗胚而已。
當時現在,這套粗胚被太祖判定有定國安邦之能之後,崇禎再要修改,就必須相當慎重。
畢竟,當前的體系已經可以做到為大明延壽一兩百載,這要是改了之後效果變差了,豈不是辛辛苦苦反而不如直接停下了?
猶豫了一下,崇禎將自己的這個擔憂講給了朱元璋聽。
“太祖,當前這套體系若是就能夠保證大明增加一兩百載的延續,那朕之後還要進行調整嗎?聽了您的評價,朕擔心之後修改了反而變差。”
若是一套作為農業補充的體系,那麼修改之後就算變的差一點,在改到更好也不是難事。
但是,一套能夠定國安邦的體系,崇禎若是改得沒有了,他可沒把握能夠重新再塑造一套出來。
“既然村令體系從始至終都是你設想而出的,那你便完全可以再修改下去。我來告訴你這件事情,只是讓你明白這套體系的重要性而已。”
“你且放心修正,若有問題,我會第一時間告訴你。”
朱元璋大手一揮,如是說道。
這樣的說法,讓崇禎便一下子安心多了。
此前,朱元璋曾經講過,之後的一段時間都讓崇禎自行執政,他不會干涉,只會對最後的結果進行評判。
原本崇禎以為,這至少也得一年半載,甚至數年的辛苦,才能得到太祖的肯定。
但是現在看來,得了這套村令體系的福,崇禎現在就已經度過了太祖的考察期,能夠在執政方面也得到一定的太祖幫助了。
“是,太祖!朕一定不負您所望!”
崇禎一拱手,衝著太祖保證。
而聽了這話之後,朱元璋也便飄然離去。
當真就如同他剛才說的那樣一般,此行,僅僅是來告訴崇禎一聲這套村令體系的重要性而已。
不過,儘管太祖離開了,可是崇禎一時之間卻沒了繼續批改奏摺的興致。
坐回到座位上,他對著白紙,深深思索,從各個方面思考著村令體系為何能夠對國運產生這麼大的作用。
“這套體系,為何會有這麼大的作用?”
崇禎在紙上,寫出村令二字。
頓了頓,又寫上了單獨的一個村字。
村令體系,說到底,其實就是強化了朝廷對村落的直接管理能力,讓朝廷從之前只能透過村中的族長或者鄉老來管理,變成可以一聲令下,直接將政令下達給每一個農民。
這樣的效果是什麼?
崇禎又在紙上寫下了一個官字,一個紳字,並且用筆在周遭畫上了圈。
若說這套體系少了什麼,那,便是直接省略掉了官與紳。
此前的體系,不管是徵收稅賦,還是徵調勞力等等,都需要經過官紳之手,這樣一來難免便被官紳們上下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