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崇禎原本只是象徵性的提一句,並沒有指望他們能夠有人當真進行回應,結果沒想到他的話才剛剛說完就有一名匠人主動站了出來。

此人正是那名年歲最輕的工匠。

“陛下,草民有一想法,不知可否講述?”

“講吧。”

看著其他七人仍然拘束地坐在椅子上一動不敢動,甚至連頭都不敢抬,而這個匠人卻能夠鼓起勇氣站著繼續說話,崇禎對他也有了一點興趣。

被崇禎直視著,這個年輕的匠人也明顯相當緊張,但深吸一口氣之後還是順暢地將自己想說的話說了出來:

“陛下當前的想法,可是以最快的速度,讓工匠們生產最多的農具?若是如此,草民有一想法,或可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嗯?你說。”

儘管這名匠人的說法和崇禎的想法並不完全相同,但若是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生產足夠多的農具,那哪怕農具的效果只是尋常,倒也足夠將目前的糧食產量進行提高了。

畢竟哪怕是京城城郊的那些農民,家中的農具數量往往也是缺乏的。

從之前崇禎讓村令們在村子中統計的情況來看,能夠有全套農具的,只怕一個村子裡都找不出幾家來。

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急缺的農具,而且這還僅僅是春耕階段,相當一部分農具,當下並不需要用的情況下。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其實只要將農具普及,就能夠讓他們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不知陛下可曾聽聞秦時的鍛造模式?在先秦時分,當時的軍械鍛造,並不是以一名工匠自己完成所有部分的製造,而是將完整的鍛造過程,分成了一個個階段,然後每個階段都安排專門的人手進行打造。”

“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每個步驟都被單獨分了出來,所以就相當於是庶民工匠在同時打造了一樣軍備,所以效率極高。”

“而且透過這樣的方式鍛造出來的軍備,尺寸大小等各個方面幾乎都不會有太大差異,品質上都能達到相當好的程度,合格率極高。”

“陛下草民,自家鋪子裡,就嘗試用這樣的方式打造鐵器,這般情況下,僅僅以小人學徒以及小人自身這六人之力,一天下來就能生產出一般鐵匠十多個才能打造出來的數量!”

剛開始說的時候,這名匠人還明顯有些緊張,但是隨著講述,他便越說越流暢,等說到最後幾段的時候,他甚至都有些亢奮了起來。

“秦時的體系?”

崇禎聽了他的話,微微一楞。

儘管他平日裡學習也相當刻苦,涉獵的知識也不少,但是秦時的工匠體系這樣冷門的東西他還真不知道。

這名匠人所講述的內容,他大致能夠聽懂,不過,僅僅是將原本連貫的步驟分拆出來,就能夠產生更高的效率?

這他還真有些不相信。

不過,畢竟他對工匠這一塊不瞭解,而且既然這人說得這麼確信,還第一個站出來向他講述自己的想法,不管可行性如何,這個表現便值得獎勵。

畢竟,做事總比不做好。

當然,崇禎到底還是覺得這說法有些奇怪,當下不好查查先秦是否有這般的說法,他便開口回應道:

“朕讓人配合你,你且先......找三十個工匠試試你的法子,就以打造農具為先,若是效果好,朕便讓你以此搭建一套班子出來。”

那年輕的匠人連忙誠惶誠恐地道謝,崇禎衝著他點點頭,卻不再看他,而是衝著周遭的其他工匠開口說道:

“你們也是,若是有什麼想法,也可單獨上奏朕,朕也給你們一個機會。不過記住,當下的一切行止,都要以農耕為核。”

七人聽了崇禎的話,慌忙應諾,但是卻並沒有人再提自己的想法。

崇禎對此倒也不奇怪,臨走前,又強調了一聲三日給不出辦法,便會被法辦的要求之後,便再次朝著御書房趕去。

如今的他不用再上朝,於是每天除了休息以及吃飯之外,剩下的時間基本上便全都撲在了御書房中。

在過往的大明,勤政努力,都是為了能夠將已經不斷滑落的大明國運挽回,處理各種各樣的爛攤子,解決各種各樣不僅艱難,而且還不可能真正處理好的事務。

但是在現在的大明,他做的每一件事,幾乎都在直接或者間接讓這嶄新的大明朝變得更加美好、變得更加有序。

在每一天都有充足資訊反饋,清楚知道自己昨日或者之前的決策,起到了怎樣結果的刺激之下,崇禎可謂每天的政務都處理得幹勁十足,激情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