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隨著大致的瞭解,崇禎的眉頭卻不由皺起。

儘管之前他已經預估了工具製造這一塊的難度和複雜程度,但是聽錦衣衛細細講述,他才知道,自己之前對這一塊的認知仍然太過淺薄了。

別的不說,先說材料,明朝的鐵材就要分為很多不同的種類,不同地方出產的鐵錠因為礦石的不同,以及產地生產水平的不同,儘管都是鐵,但是鐵錠原材料的價格卻會差好多倍。

但是,各處鐵錠生產的鐵錠數量是有限的,部分平時使用價格合適的材料,若是短時間大批次調動,完全可能沒有足夠的貨源,不僅容易大幅漲價,甚至可能直接斷貨。

除此之外,鑄造方面,不同鑄造方法,不僅有成本上的區別,還有生產效率上的區別,確實有辦法在生產單個農具時成本很低,但是這是在耗費大量人力時間成本的基礎上做到的。

採用這樣的方法,少量的生產自然更加節省,但是與大批次比較,就在各方面都遠遠不如了。

而這一類的事情,在那些錦衣衛的描述之中,數不勝數。

歸根到底,大明儘管也是所謂士農工商,但是工這一塊卻被匠戶制度以及其他的壓迫弄得相當萎靡。

舉個例子,大明的火槍技術,早已發展到了相當前沿相當成熟的階段,但是無論是當兵的還是領兵的,都對火槍相當抗拒,原因就是朝廷發下的火槍極易炸膛。

不僅槍管槍身等部件幾乎不存在任何流水線化、標準化的手法,甚至連不同批次的火藥都差異極大。

儘管早在秦朝,流水線製造以及環節責任制就已經出現,但是明朝在這一塊卻幾乎不存在相關情況。

各個匠戶各個匠人,鑄造大多都是隨緣應付,沒有統一的規範。

工匠們可不是新軍,崇禎下令,認真聽取的機率照樣不大。

單獨讓他們做還行,但是要找出一個很好的模範之後,讓他們跟著一起用同樣的方式去鑄造,最後出現的結果大機率就是仍然各行其是。

按照這些錦衣衛給出的這些說法來看,他崇禎想要做到農具規範,效率提高,可能性極低!

崇禎皺著眉,看來,是他把這件事情想象得太簡單了。

“過往朝廷是用什麼辦法解決的?”

“回稟陛下,過往朝廷並沒有真正解決過這件事情,哪怕是鑄槍鑄炮,也都是有良有劣,然後分批擇優選取罷了。”

“正是因此,存放在國庫之中的武器,不少都是被挑剩下的劣質品,好些發給士卒之後,還沒砍人就已經爛掉了。”

“呼~”

崇禎原本打算從此前的辦法中學習學習,就如同之前的京城管理中使用的政令一樣,但是,得到的結果卻讓他眉頭皺得緊成了一條線。

泱泱大明,居然沒有解決過這個問題?

這可能嗎?

“派人將工匠相關的種種變化都拿給朕看看。”

他不相信,大明近三百年,這麼多年的時間,竟然從來沒有規整過工匠,否則太祖的軍隊怎麼會那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