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釀酒麴到向各處賣酒,不過短短三個多月,就從完全靠封邑農戶的農產品辛苦積攢微弱財富,轉化到有自己品牌,自己專賣的專業商業體系。

這等造血功力,石元亮和王子興都是睜目結舌,想不到當初懦弱,懵懂的青澀半大小子。

僅僅幾個月,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造酒之餘,趙德昭對於汾州的其他改革,也沒停止,

蔣安掌兵房,石元亮掌刑房,王子興掌管工房。

領導層定下來,整個汾州和沁州都掌握在了趙德昭手中,他的心也就定了下來。

下面想的,就是如何穩步發展,進而逐步爭霸了。

由於記得此時的發展走勢,可以想見自己身邊能臣武將會越來越多,加上足夠的兵馬就可以逐鹿天下,但是爆兵的前提還是要花錢。

眼看釀酒這樣賺錢了,趙德昭開始琢磨,還有什麼其他的賺錢好辦法,雙管齊下,甚至多管齊下。

每天吃粗鹽的趙德昭,第一時間想到了製造精鹽,南海有一部分疆域靠著海邊,有海鹽可以利用。

用海鹽造精鹽,難度很低,趙德昭可以做到。

接著就是造肥皂,這個世界有皂角可用,但是較比肥皂,還是差了好多,而趙德昭自己前世就親自造過香皂。

在一個就是製作玻璃鏡子。

這個有一定難度。

但是趙德昭覺得,玻璃鏡子這個產品,如果一旦製作成功,推出之後,價錢絕對會遠超前兩者。

甚至會直追白酒生意也說不定。

趙德昭基本記得流程,但是把握不大。

不過土法造鏡子的好處就是成本非常低,所以大可再次嘗試一下。

派人從海邊運回沙子,高溫燒製,形成玻璃液,然後倒在特製的容器中冷卻。

但是冷卻過程大概有問題,趙德昭的玻璃液始終不能澆築成玻璃板狀的東西。

經過多次試驗,就在趙德昭想要放棄的時候,有一次總算是形成了碎裂不規則的一些玻璃殘次品。

玻璃面也不均勻,有氣泡。

不過趙德昭覺得這就夠了,他本心也沒想造個方方正正的很大鏡子面的玻璃,

只要是能夠反光造鏡子就足夠了。

雖然有點碎片巴掌大,有的才拳頭大。

重要的是比青銅鏡清晰,好用就可以。

由於不能造出電解鋁,就只能用笨法子浸泡水銀,雖然增加了成本,但是終於成功了。

趙德昭用鏡子照著自己這一世的面孔,感慨萬千。

一共造出了大小几百面鏡子,形狀好的鑲上鏡框送給親近的人,王子興,王子興,蔣安,劉詩詩都得到了趙德昭的友情饋贈。

其他的統統拿去賣錢,每面鏡子賣白銀十兩。

有了產品,但是還缺些專門來打理生意的正經生意人,王子興現在顯然不能全力做賣白酒的事情了。

趙德昭暫時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從親軍中暫時挑幾個精明的先幹著,就算買賣做不好,總算能護住這些值錢的東西吧。

這段時間除了賺錢,種田的事情也進展的不錯,荒田開了上萬畝,就算今年收成不會好,到明年只要沒有天災,絕對就會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