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祖孫藩主 第34章 扶風軍(第1/3頁)
章節報錯
回去的途中,韋扶風告訴隨行將士,皇帝陛下見了他很是愉悅,賜封他為扶風侯,統領的一千將士成為扶風軍,算得長安城的神策軍之一。
屬下紛紛向韋扶風道賀,韋扶風也是歡喜,得到名正言順的軍號,統領的軍力就有了大義凝聚力,有了一種無形的合法底氣。
至於向皇帝說的黔州叛投南詔,用意一是提醒皇帝川南節度使的置立意義,二是轉移皇帝的關注點。
三是韋扶風有心進取黔州,為日後的行事打下伏筆。
黔州在廣義上是指黔中道(貴州省),狹義上是指黔中道的治所黔州。
黔中道的大半地域屬於僚人,其內的大半州域只是名義上屬於大唐。
事實上都是僚人族群自治,僚人族的頭領是刺史(土官)。
韋扶風擔心川南節度能否長存,但也展望過川南日後的發展。
如果川南能夠立足長久,那就不能滿足於現狀,而是繼續開拓更多的疆域,獲得更多的人力和財力。
有了更多的人力財力,才能與強大敵人爭鋒自保。
川南的頭號敵人是楊守亮,事實上是大太監楊復恭,楊守亮只是楊復恭在巴蜀的勢力之一。
二號敵人是王建,王建驍勇善戰,聲名赫赫,擅長結勢壯大。
據韋扶風瞭解,王建的軍力組成,羌人和僚人很多,一旦王建攻陷成都,下一步或許進攻川南。
三號敵人是東川節度使,川南節度使的置立,吃大虧的就是東川節度使,可謂與川南結下大仇,一旦有機會,東川節度使必然再次征戰川南。
四號敵人是荊南節度使成納,據說成納佔據荊南之後,實施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荊南沒有了戰亂,必然使得瀘州的荊南人心思歸故鄉。
所以,韋扶風的擴張展望,盯向黔州和涪州(涪陵)。
涪州位於渝州的大江下游,介於渝州與忠州之間,擁有大江和烏江水道資源,原隸屬於山南西道,後來劃歸了黔中道。
涪州很有名,巴蜀荔枝道(洋巴道)的起點,杜牧有一句詩句描述,一騎絕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講的就是涪州的荔枝,用快馬沿著荔枝道抵達漢中,由漢中走子午道抵達長安,整個路程三日,基本是跑死馬的速度。
涪州的東南方向就是黔州,兩州之間有涪陵江水道(烏江)通達大江。
涪州和黔州在商業和農業上,都有值得開發的巨大潛力,缺的是人力,沒有人願意與僚人族接近。
韋扶風卻是覺得僚人可用,涇南兵府和蜀南兵府吸納數千僚人。
開拓佔據黔州一帶,建立兵府震懾僚人族,收納願意務農的僚人。
進取涪州和黔州,只是韋扶風閒暇時的展望。
黔州歸治大唐很久,並非僚人族做主的自治州域,朝廷也置立了黔州觀察使統治。
不過黔州觀察使幾易其人,早已不在向朝廷上供。
假如韋扶風發兵奪取黔州,只需要向皇帝上供,就能夠被皇帝認可為黔州觀察使。
例如佔據荊南的成納,自詡節度使留後之名義,向皇帝上書貢賦之後,就被承認是荊南節度使。
......
回到東市貨棧,韋扶風命令隨他進宮的十個屬下,離開長安城去往子午鎮,告訴在子午鎮的四百將士,日後要自稱扶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