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風雨兼程(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一天午後,馮月白、文景瑞、趙風清、張軒轅一行四人,來到了宜山城南。
由南向北入城之後,月白這樣說道:“風清妹子,這一次,可要到府上叨擾一番了?”
風清微微一笑:“走了這麼久,確實是要好好歇息一下的了——”
來到趙家的深宅大院門前,一個下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晃三四年過去了,這趙家大姑娘,總算回來了!
“姑娘,這些日子,你都到哪兒去了呢?”那位下人這樣說道。
在這幾年的時間裡,雖說也經歷了一番坎坷,不過,此時也算有點衣錦還鄉的味兒了,於是,趙風清淡淡一笑:到外面轉了一下,一時沒能捎個信回來,讓你們擔心了。哦,我叔叔、叔母在家嗎?
那下人高興地說道:前幾天,老爺剛從外面回來。哦,要不是你們回得這是時候,說不定再過幾天,老爺又要到外邊去了。
風清一聽此話,也就放下心來了。
當晚,趙仲南夫婦設家宴,盛情款待月白一行。
席間,月白說起此行的目的,表示明天就要離開宜山,前往浙東。
凝神片刻,趙仲南這樣說道:“既然是有要事,我,我也就不強留了。哦,事情辦完之後,一定要回來多住幾天啊!”
月白點了點頭:嗯,到時,我們幾個人再回來,好好地跟叔父、叔母聚一聚——
吃過晚飯之後,在風清的閨房裡,月白見到了那兩根傘把兒,就這樣說道:風清妹子,這兩根短棒,要不要帶上呢?
風清微微一笑:好幾年之前,就是用這兩根短棒,咱姐妹倆合練了一下那鴛鴦棒法,效果還不錯嘛。此行路途遙遠,到浙東之後,也少不了也舞刀弄劍的。這兩根短棒,還是帶著吧。
“哦,這‘長生訣’,口彩不錯,也帶著。”月白說著,將那本“長生訣”塞進了包裹裡。
風清淡淡一笑:是啊,這“長生訣”,世上僅此一本,自然要隨身攜帶了。
月白也報以一笑:這本“長生訣”,雖說只是題了二十八個字,既然是建文帝親筆題寫,倒也值得珍藏。
由於第二天還得趕路,再閒聊一番之後,各人就休息去了。
此後的十來天裡,一行四人冒著酷暑,風雨兼程,前往浙東。
一路上,月白總少不了思緒紛飛一番:這宜山小城,倒是有著宜人的一面。想當初,就是在城北那山谷祠以東,我找到了這部“長生訣”,從那時起,各種事情紛至沓來,甚至讓人喘不過氣來。那龍國柱,就不必再提了。哦,南征之時,也不見他率軍出征。當然,如果他能夠在自己的駐地保境安民,也算不錯了。人各有志,確實不能勉強。要說轉折點,就是那下梘河了。如今想來,如果沒有那河邊遇襲,也就不會有此後的轉機了。由此看來,這是非榮辱,倒還真是一言難盡。
嗯,到了現在,一切也算順利吧?
哦,說到那傳國玉璽,如今北伐早已結束,也沒聽說有什麼訊息。看來,三四十年前,隨著蒙元餘部的北遁,這傳國玉璽,也就此湮沒無聞了。不過,換一個角度看,這傳國玉璽多半也只是一種信物而已,得之固然欣喜,失之也不必過於傷神。秦朝有傳國玉璽吧,只是,二世而亡,也沒有傳了多少代啊!而如果趙宋王朝真有那傳國玉璽的話,也只是外戰外行,一副軟弱可欺的樣子,甚至,到了最後,讓人家攆到了天涯海角,直至悲涼謝幕。或許,民心才是最好的傳國玉璽,體現民心向背,能夠讓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的聖旨,就算沒有那傳國玉璽加蓋其上,也是最為可貴的。要不然的話,那玉璽再珍貴,也是凝聚不起民心的。
當然,如果作為文物,傳國玉璽的重要性,再怎麼說,都是絕世珍寶,不容外人覬覦。
哦,李先生此次召見,所為何事呢?
消除倭患,應該是確定無疑的了。只是,還沒到他那兒,還沒聽他親口說出,我為什麼還不能完全相信呢?或許,看過了太多的烽火硝煙、刀光劍影,在內心的最深處,對於和平與安寧,我有著太多的眷念,於是,有意無意之中,對於征戰殺伐,我就有點淡忘了。其實,止戈為武,和平未必就是你想要就能有的!人家都打上門來了,你再跟他說什麼仁慈道義,豈不是一個笑話?惡狼要吃人,你東郭先生仁義道德說得再多再動聽再在理,那也只是一句空話。能戰方能止戰,硝煙散去,和平的天空,才能更蔚藍。
仔細想來,現如今,北伐與南征,都已經告一段落了。也就是說,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一段時間內,也就止息了。這樣看來,此行的目的,多半還是和抗倭連在一起的。否則,李先生也就不會那麼急於召見我們了。哦,此時此刻,也不知李先生那兒,情況到底怎麼樣了?按理說來,這些倭寇,再怎麼猖狂,畢竟還不是大規模的作戰軍隊,破壞力終屬有限。李先生若是採取守勢,與之周旋,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只是,問題就在於,我堂堂大明的海疆,怎能讓外人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這成何體統?
是啊,李先生深謀遠慮,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讓這些倭寇有來無回,以至於徹底清除倭患,讓沿海軍民盡情享受那和平與安寧。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此行,定當盡心盡力,以助李先生一臂之力。與此同時,這也是對我大明社稷最好的回報。
在沒見到李先生之前,我能夠想到的,大概也就是這些了?
哦,當初,楊念真姐姐與錢福,應該是回到錢塘江一帶的了。這樣說來,到了浙東之後,說不定還真能遇見他們。哦,楊姐姐的“霓裳羽衣舞”跳得真好,讓人陶醉不已。從這個角度看,她不愧為楊貴妃的後人。此時此刻,他們過得怎樣了呢?
楊姐姐會不會再回那倭國去呢?應該,應該不會吧?既然她是楊貴妃的後人,現如今的倭國又是這樣一副德性,再回到那兒去,又有何意義呢?在這大是大非面前,她應該站得穩腳跟,做出自己的選擇。
說起來,那江南水鄉的故土,我,我也是久違的了。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對於那兒的一草一木,我就是那麼的熟悉。只是,後來,由於家庭的變故,我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在皇宮裡的那幾年,我的夢裡,就一直重現著故鄉的杏花煙雨、山村水郭、小橋楊柳。而每當從夢中醒來之時,我甚至覺得,那夢中的一切,反而更真實,更令人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