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學府,不那麼擁擠了,寬敞的官道上,大雨滂沱,劉知一走得不慢,但心卻很靜。

腦子裡,一直在做著第二輪和第三輪的溫習,也就是昨天和四天前那一天學過的東西的溫習。

不管是四經的經義,還是那五本第三境的心術,還是天武訣的理解和運用,只要是重要的東西,都要再在腦子裡過一遍。

很多人都以為,理解了的東西,就一定能記住,但劉知一知道,那一定是因為你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加深過對那些東西的印象,才沒忘記。

否則,一旦短時間內用不上的某些東西,過一段時間再想用的時候,肯定已經生疏了。

江湖中有一句俗語,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百日空;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

其實,就是講這個道理。

但劉知一從《劉氏祖訓》中得到的理解,肯定是更加深刻的。深刻到具體這一日,該練哪些“功”,都是大有講究的。

簡而言之,就是那些“將忘未忘”的功。

因為一旦已經遺忘,再要去練,花費的時間更多不說,保持的時間也更短。

特別是劉知一這種,同時學了各種各樣的東西的人,肯定不是所有東西都有機會學完了就用的,所以刻意的溫習必不可少。

他可不願意,好不容易學會的東西,過兩天就不知不覺給忘了。

對他來說,這簡直就是浪費生命。

雖然這些東西不像是《劉氏祖訓》那般重要,非得熟背到一字不差,要溫習整整九輪。

但不管重要性如何,三輪溫習,是劉知一是必定會做的。

也就是每一天重要的收穫,都會在當天、第二天和第五天分別再加深一遍印象,這已經成為了劉知一刻在骨子裡的習慣。

走了一小會兒,劉知一已經將《狂喜術》第三十一頁至三十五頁,《見心訣》第十六頁到第二十頁的內容,在心裡全部都默背了一遍。

然後又將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的《天武訣》第三層的原文,又默唸了一遍,試圖溫故知新。

能背,不代表理解就一定透徹了。

江湖上也還有一句俗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劉知一覺得多多少少有些道理。

比如這一次,已經將天武訣修煉到第一層過後,對天武訣第一層和第二層的原文,又多了一些新的理解。

閒著沒事,劉知一又將《殞心經》的前半部分,五千多字,全部都背誦了一遍。當然,已經是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而不追求一字不差了。

因為這本經義,劉知一覺得自己已經讀懂了。

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

劉知一是將《殞心經》的閱讀心得都寫了一萬多字以後,才敢開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讀薄《殞心經》。

但不代表從此以後,劉知一就不再重新研讀《殞心經》了,他打算等多過幾年,有了更多不一樣的經歷後,再重新一字一字地品讀一次,不知道那時候,又會讀出怎樣的趣味來。

至於《十厄經》《罹苦經》和《宿罪經》,劉知一仍然在鑽研那些謷牙詰屈的文字,不時還零零散散地請教夫子們幾句話或是幾個詞。

這三本,都還處在把書讀厚的過程中。

背完了的時候,估摸著也還有四五里地的距離,才能走到晨曦鎮西城門口,而雨勢一點變小的跡象都沒有。

眼看這會兒,路上行人也不多了,時有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的人迎面而來,也都是行色匆匆。不時有一些馬車,疾馳而過,想來應該不會有人注意到大雨中的自己,劉知一也就放肆起來了。

劉知一將天武訣第一層的輕功施展了起來,身形看似跌跌撞撞,卻也是一路向前。同時,又徒手演武起天武訣第一層的棍法,不斷將雨水往官道邊上引了去。

一整套演武完畢後,劉知一準備嘗試一下剛才的突發奇想。

他停下了腳步,釋放出戰勁,在頭頂處形成一道雨傘大小的氣牆。

沒想到,雨水竟然真的被這一堵氣牆給阻隔住了。

劉知一玩心大起,在保證氣牆不會被雨水穿透的前提下,將戰勁的消耗控制在最小,找到了一個平衡。隨後開始踏步向前,氣牆馬上就有些不穩了,一些雨水又滴落在身上。

劉知一釋放出少許心力,用來穩住心神,仔細感受戰勁控制的細微之處,不慌不亂,將那像是剛有些破損的無形雨傘,又給修補好了。

一身充裕的戰勁,今天還沒得到多少機會使用,劉知一也不怕浪費,就當是對自己心力的磨礪,更是對戰勁的細微控制的鍛鍊,也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堅持多久。

走了一刻鐘的時間過後,劉知一感受到戰勁已經消耗殆盡,這才撤去了戰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