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這人著實不太會隱藏自己的情緒,有什麼想法在陳曉眼中都是一目瞭然。其實這不算是一件壞事,皇帝也不一定非要喜怒不形於色。只要他愛民如子,一心為民做事,知道做什麼於國於百姓是有利的,其實就可以了。

宋朝的宋仁宗趙禎,一個不算有能力的皇帝,但他去世的時候,不僅宋朝的滿朝文武和百姓痛哭,甚至連敵國遼國都為他立下衣冠冢祭拜。所以看一個皇帝的好壞,並不只是看這個皇帝是否是有才能的。

他之後的唐玄宗算是有能力的人了,唐玄宗李隆基並不是平庸無能,坐享其成之輩,他自幼聰睿英武、才智過人,他曾經是撥亂反正,振興大唐的一代英傑,曾經是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賢明君王。

但後期發生了什麼,安史之亂幾乎摧毀了李唐政權,給社會、經濟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安史之亂成為唐代歷史的轉折點,亂後的唐朝由鼎盛進入了衰落階段,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陳曉突然改變主意,與李承乾開始說這些,其實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他是一個人,不是神,以他的年齡是管不到唐玄宗之後的事,但他也確實不想見到那之後的事情發生。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他也不奢望大唐能永久的存在,只是他還是希望大唐能存在的更久一點,也能讓百姓們少受一點苦。

“臣只是想說,殿下完全不需要和魏王吳王相比,把他們都當做普通的臣子對待就可。殿下不需要跟刑部官員比斷案,不需要與將軍比帶兵打仗,自然也不需要跟魏王吳王比發明創造。”

“在處理政務上,他們也比不上殿下。但他們不會與殿下比處理政務的,殿下莫要鑽牛角尖了。”

陳曉其實很不想跟太子的老師一樣,對太子進行一些說教,因此還不等李承乾說話,便接著說了下去。

“殿下,你總覺得要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但誰說過你比別人差,是于志寧還是張玄素,還是孔穎達?”

“如若是他們說的話,你也可以跟他們說,他們做官也比不上房玄齡,比不上杜如晦,也比不上魏徵,他們是不是應該證明一下自己的才能。”

“也可以跟他說,他們打仗也比不上李靖,比不上秦瓊,比不上那麼多人,他們自己怎麼不去努力,怎麼不去證明一下自己?”

“他要是說他與這些人沒法比,你也可以順勢回他,那為什麼非要讓你與魏王吳王比呢?嚴於待人,寬於律己,讓他也好好反思反思!”

“接下來他們應該會說你不尊師重道什麼的,殿下完全不需要在意,你不過是實話實說罷了,這哪裡算什麼不尊師重道?他不過是說不過你,急眼了,跳腳了而已。”

“要是陛下礙於面子不得不數落你,你也完全不需要在意,你以為陛下是真心覺得他說得對,但也許陛下心裡在偷偷笑,回去還跟岳母誇你呢!”

李承乾聽陳曉說完這些,臉上也滿是笑意。陳曉也真是一位妙人,從來沒有人教他這樣做過。所有人都告訴他要尊師重道,老師們德高望重,說的都是對的,只有陳曉說他們也有說錯的時候,告訴他可以不必事事都聽他們的。

其實陳曉也不是針對他們二人,只是知道歷史難免覺得這些人實在是有些閒得慌了。

張玄素,歷史上竇建德在河北起兵時虜獲了張玄素,並準備將他處死。

縣裡的百姓一千多人集體下跪請求代死,從這裡看出來他可能確實是一個為百姓做好事的好官。

只是這不代表他就一定適合當老師。其實陳曉理解陛下為什麼要讓張玄素當太子的老師了,恰恰是因為他很嚴厲,所謂嚴師出高徒。但張玄素卻是有些過了,變得沒有人情味,教了李承乾半輩子,卻變成了仇人,也是悲嘆!

于志寧,大唐的宰相,留存下來的史料,最有名的卻是做太子老師時鐵骨錚錚,廢后立武是緘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