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關爸露出一絲驕傲的笑容,“要說流行音樂,我只能給你牽個線啥的,但要說傳統行當,嘿嘿嘿。”

老關家在傳統曲藝行業的地位,那真是毋庸置疑的,那都是關老爺子幾十年如一日的彈唱唱出來的。

不敢說全國,長江以北的傳統曲藝人,見了關老爺子,不管心裡怎麼想,都得恭恭敬敬的喊一聲“關老前輩”。

所以,關爸還真有驕傲的資格。

徐楊呢,實際上只是靈機一動想到了這茬兒,來這之前,可沒想過要搞什麼傳統曲藝內容,因為那玩意兒確實有點小眾。

這個時間段裡,包括相聲、戲曲、評書等曲藝類內容真的很冷,除了老一輩外幾乎沒什麼人聽,尤其是年輕人,更喜歡看小說看電視劇看電影看動畫玩遊戲。

以至於傳統曲藝行業內哀鴻一片,從業者都快絕望了,好多能改行的都改行了,實在沒有別的生活技能的只能可勁兒想辦法找營生。

再加上網際網路文化的衝擊以及宣傳等方面的原因,這些傳統行當都快變成了“過街老鼠”,誰要是敢在網上說一聲要繼承傳統文化,指定會被罵老古董甚至老封建,更有甚者會被扣上封建糟粕的帽子。

反正在這個年代,只要跟傳統有關的東西,罵就對了,一切向西方學習才是主旋律,才是政治正確。

所以,徐楊來之前還真沒想過這事兒。

但關爸一提這茬兒,他忽然意識到,這種風潮很快就會過去,這些傳統的曲藝專案還是有市場的,不只是老一輩喜歡,年輕一代也會慢慢喜歡上這些東西,這些土生土長的曲藝類專案,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還是很頑強的。

另外,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這些一項以頑固守舊著稱的從業者們,也逐漸學會了變通,不光內容可以緊跟時代步伐,連表現形式都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都明白只有活下去才有資格談傳承的道理。

比如說戲劇,整天咿咿呀呀的慢慢吞吞的,確實不討年輕人喜歡。

但是當年輕的從業者們把戲曲的唱腔應用在流行音樂中後,忽然就迸發出了驚人的生命力。

原因麼,很簡單——好聽。

戲曲唱法所特有的小嗓和流行音樂結合起來,呈現出來的聽覺效果,簡直驚人,再加上各種古風填詞……

這就是十幾年後大火的古風流行音樂。

這種風潮的興起,也間接的帶動了更多年輕人去接觸、瞭解甚至喜歡上戲曲這種老古董。

而這其中,蘊藏著多大的商機?

正因為想到這些,徐楊才當機立斷的改口,說自己也做傳統曲藝內容的版權。

另外,他還想到了那個現在正掙扎度日的黑胖子。

誰能想到那個在行內都快混不下去的黑胖子帶著一班七拼八湊弄起來的徒弟能闖出那麼大的名頭?要是在這個時候摻和一手,不說能賺多少錢,但絕對能博個好名聲,順帶著還能充實一下庫存。

嗯,做音樂播放器,順帶著播點響聲、評書以及有聲小說之類的內容,很正常吧。

好吧,他這是想到了喜馬拉雅這個音訊領域的優圖碧。

他想試試看,搶先幾步把某易雲音樂和喜馬拉雅FM結合起來,會培養出個什麼樣的怪獸。

而這就離不開這些傳統曲藝內容,雖說傳統曲藝在這個專案中的佔比並不是很大,但卻是不可或缺的。

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我可以不聽,但你不能沒有”。

如果他要做的是個小而精的專案,那麼確實可以忽略這些冷門內容,可他要做的是個包羅永珍的巨無霸,那麼,其他人有的他必須有,其他人沒有的他也必須有。

能提前這麼長時間拿下一些傳統曲藝內容的數字版權,還真算得上是個意外之喜。

何況也花不了幾個錢,有個百十萬,足夠他拿下很多很長期限的版權了。

別說他還給錢,就算不給錢,只要在網際網路上推廣一下,這些曲藝人也會心甘情願的把版權送出來,畢竟,這是一個把傳承看的比天還大的群體,為了傳承下去,倒貼錢都心甘情願,何況只是付出了原本就沒有任何收益的數字版權。

當然,徐楊不會那麼短時,該給的錢還是要給,哪怕只是象徵性的給點,也比厚著臉皮白嫖強。

於是,他和關爸越談越投機,倆人甚至拿關老爺子的作品為例談起了具體事宜,授權期限、授權範圍以及價格等等。

其實琴書這玩意兒是真的冷門,之前別說網際網路授權這塊,連常規的音像授權也極少,老爺子授權某公司做的那個黑膠唱片,好幾十年下來才賣了幾百套,不過好歹拿到了兩萬塊的保底。

光碟、磁帶這塊就很可憐了,幾年前,不甘心的老爺子自費出版過一次,賣出去不到一千份,從頭至尾加起來虧了十多萬。

關爸也不怕徐楊壓價,苦笑著把這糗事兒講了一遍,但還是頗為期待的問:“小徐,全版權、最長期限,你能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