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正菜來了
章節報錯
劉亞軍還是微微皺眉:“如果只是加一條電解銅產線的話,似乎也沒有必要建設獨立電廠吧,小周總可能對電力系統不是太瞭解,如果是自備電廠並建立孤網電網的話,這個成本……”
“當然不是光加一條電解銅了,劉董,我想要建設的,是一個超級重化工產業基地!首先,我們用發電廠的電力用來生產電解銅,剩下的電力我們可以生產工業矽,發電所產生的蒸汽我們可以用來生產氨基酸和釀酒,釀酒剩下的酒糟和氨基酸可以用來生產豬飼料,如此,我們的產業園將徹底實現資源閉環,前後端的廢料利用率超過9 0%,採用全自動生產模式,生產成本可以比同行降低三分之二!”
劉亞軍都懵了: “還可以……這麼幹的麼?”
“可以啊,為什麼不可以,不管是飼料,白酒,線纜,還是工業矽,這些產品都具有大宗商品的屬性,需求都是相對固定的,不存在賣不出去的情況,只是有時候賺有時候賠而已,而如果我們可以把成本壓縮到同行的一半,那這就不再是生意了,而是一頭現金奶牛,即使同行中的90%都賠錢,我們也永遠都有錢賺,唯一的缺點就是前期投資比較高,裝置折舊成本將很高。”
劉亞軍一聽,好像是這麼個道理,這計劃雖然膽大包天,但確實是有可行性的,而且他聽得出來,整個計劃的核心就是自備電廠,別人想學都學不來,回頭自己可以找專家驗證一下,真可行的話,如果前期投入高一點,也不是不能接受,便點了下頭問道:“小周總心裡有一個大體預算沒有?初始投入大概要多少?”
“一期投入……咬咬牙,擠一擠,50億應該夠了。”
“噗〜”正在喝水的劉亞軍直接就把嘴裡的水給吐他們家虎頭奔上了,被嗆得直咳嗽。
包間內,劉亞軍吃的很是滿意,桌上的菜餚都不是什麼名貴食材,但做的都是非常用心的,味道自是不差,不過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劉亞軍依然沒有說任何的正事兒,弄得他們爺倆一時都有些心慌慌的。
難道要說的事情不適合飯桌上聊?
周衛東試探性地問道:“劉董,我記得對面新開了一家洗浴中心,咱們……”
劉亞軍笑罵著打斷道:“你這老周,拿我當過來打你秋風的了?事無不可對人言,我說話從不怕人錄音,也從來不去那種地方。”
“不敢不敢,我罰一杯,罰一杯。”
多虧了喝的是啤酒,這要是白酒同樣也得罰一杯。
周林眼珠子亂轉了起來,想了想道:“我們廠的員工晚上有踢球的習慣,要不劉董咱們踢踢球?”
周衛東狠狠瞪了周林一眼,這什麼鬼啊?人家這麼大的領導,跟你踢得哪門子球?
哪知劉亞軍聽後眼珠子都亮了:“兩位周總也喜歡足球麼?”
“喜歡談不上,鍛鍊身體麼,廠裡有一些職工喜歡踢,我們偶爾也就跟著踢一踢。”
周衛東愣了,怎麼個意思,真要踢球啊。
偷偷給周林遞了個眼神,意思是:小兔崽子你怎麼知道劉董喜歡足球的?
周林也回了個眼神:別管我咋知道的了,趕緊去安排吧。
周衛東會意,藉著上廁所的功夫出去給餘鳳芝打了個電話:“趕緊,馬上,工人裡有沒有會踢足球的,半個小時之內必須給我組出兩個足球隊出來給我踢,你跟他們說,踢得好了獎金翻倍,誰敢出什麼差錯,就給我捲鋪蓋滾蛋,對了,你去找老王的施工隊,半個小時時間至少給我在廣場上立出兩個球門出來。”
餘鳳芝一頭霧水,也不明白為啥好端端的突然就要半個小時之內踢球,但還是乖乖照做了,而大約四十多分鐘之後,周家父子領著劉亞軍回到三水鎮,終於看到了正熱火朝天的在一片足球場上穿著鮮明隊服踢球著的兩支足球隊。
再看這球場,居然還是草地的,周林整個人都驚了,這麼短的時間之內,這些草似乎只能是從公園裡剷出來的,這已經不是周衛東一個電話能解決的了,分明是得到了鎮政府的大力支援,這年代,地方政府在支援本地企業發展的時候,真的是很瘋狂。
劉亞軍很是滿意,還特意換上了餘鳳芝給他新買的球服,煞有介事的熱身,周衛東也只得在一旁陪著舒展自己的老胳膊老腿。
隨著一聲吱~的哨響,球賽開始,有機靈的很快就將足球傳到了周林腳下,周林則很自然的將球傳到劉亞軍的腳下,劉亞軍很自然的過了兩個人,然後砰的一聲,被不知哪來的愣頭青把球給斷了。
周林都懵了,連忙問邊上的隊員道:“那個哥們,不是咱們廠的員工?”
“是啊。”
“是還這麼瞎踢?你去幫我問問他,還特麼想不想幹了?!”
球賽繼續,周林趁著劉亞軍不注意,狠狠踢了剛才那個愣頭青的屁股一腳,瞪了他一眼,這下眾人終於知道誰是主角了,紛紛轉而陪太子讀書,大約一個半多小時之後,劉亞軍一連射了四個門,進了三個,很是讓他爽了一下。
不過劉亞軍畢竟天天坐辦公室,體力有限,踢個半場也就差不多了,下半場之後便和周林、周衛東父子倆隨隨便便的在場館角落地上一坐,起開一罐可樂,笑呵呵地看著工人們踢球。
這幫工人們見兩位老闆和一位貴客全都下場了,也終於能好好的踢一番了,一時踢得還真的挺好看。
“關於國為的老任和幾個國際友商最近的事兒,你們怎麼看。”
冷不丁的,劉亞軍整出了這麼一句,讓正在看球的父子倆全都愣了一下,隨即馬上就反應了過來:這是正菜來了。
雖然二十年後,國為這家科技企業已經龐大到幾乎與國運二字聯絡到了一起,貨真價實的成為了民族的脊樑型企業,但在這個時候,這家企業的社會風評還是挺值得玩味的,輿論上兩極分化很嚴重,已經成了一個典型案例並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簡單來說,這與國為早年的經營模式有關,在90年代,國為的技術實力其實是很難和國際的幾大巨頭去相提並論的,為了拿訂單,老任也是夠狠,比如,開發西南市場時他的西南分公司就會和西南省郵電局合股,開發東南市場時就會和東南郵電合夥,以此類推,幾乎每一家銷售分公司國為都會和當地郵電進行深度合作,然後再去和外國巨頭‘公平競爭’。
這還競爭個鬼啊。
不過這一行的國際同行都是貨真價實的巨頭,話語權還是很大的,紛紛抱團施壓,職責國為此舉不是市場經濟,是不正當競爭,是臭不要臉,許多所謂的公知也紛紛站在了這些巨頭這邊,對國為大加職責,而95年前後又正值民族品牌意識崛起的高峰期,一大群站在民族品牌角度的專家和媒體人紛紛站出來和那些公知對罵了起來,一時間老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