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還是很好的。

自大禹時代開始,治水便講究四個字,堵不如疏。

可堵不如疏,並不等於就不能興修水庫,對於蓄水庫容進行擴充。

恰恰相反,堵不如疏,也是需要開闢蓄水之所的,說白了就是疏,也得有個去處。

所以自古以來為治水所作出的各種努力,運河也好,灌溉渠也罷,本質上說,其實都是變相的水庫工程。

而截斷河流,修建真正意義上的大型水庫,也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沒那個水平。

當然,問題還是存在的。

簡而言之,要想修建大型的水利設施,需要君王有極大的魄力,同時也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

因為這東西風險很大,一個不小心被人來個水淹七軍,水漫金山,那也是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

陳遠也不考慮這麼多。

他主要就是錢沒處花。

他有個想法,就是搞造船廠,造船,為此,他連風帆戰列艦的圖紙都準備好了。

可話又說回來,船廠能花多少錢呢?

就算要花錢,那也是一筆一筆慢慢花的,要想一下子都花掉,基本上不可能。

而在這裡,錢對他還真沒什麼意義。

他也可以很負責的說,他對錢沒什麼興趣,他都沒碰過錢。

真要是想要了,也簡單,就是不搞拍賣會,他現在也有大把的東西拉出去賣。

所以不如就試試看。

要成了,自然好,好處多多,成就感滿滿。

要不成,也不打緊,就當買了個大爆竹,啾一下子給點了,聽聲響。

李承乾卻很上心。

一方面,作為國之儲君,從小耳濡目染,其實他是有天賦的。

另一方面,這是作業,他要儘可能做到最好。

所以哪怕陳遠這個當老師的說的很瘋狂,但他還是在忍著思考。

李泰也一樣,只不過他想得更多的是,水泥修築的大壩,到底能不能將江河截流,如果能,又要如何施工,才能修建這樣一座大壩。

此外,對於老師嘴裡的可以提供長安城電力的水電站,他的內心充滿嚮往。

此時的他也沒想過要去爭奪儲君的位置,因為沒人給他那種希望,也還沒人去慫恿。

……

早飯就這麼結束。

飯後,李承乾李泰規規矩矩告退,去充當臨時的“老師”了,李治則去“幼兒園”報道。

接著永嘉便問道:“你還真打算把灞水給攔了修那什麼水電站啊?”

長樂這會也坐了下來,送上一顆草莓:“聽起來不錯,要是能成,可以蓄水,調解水量,還能獲得電力,問題是,以目前的條件,能弄成麼?”

“應該能吧,你們看現代社會好像很好,可其實剛開始的時候一窮二白。

當時也沒有挖掘機這些,好些連混凝土都用不上,都是拿人力夯土填的。”

歷史遠不止歷史課本上那些。

建國七十年,從一窮二白滿目瘡痍到而今高樓林立大廈萬千,當時人們的付出也遠比想象中要多。

從這個層面上說,別看隔了一千四百年,實際上,兩個時代差距還真沒那麼大。

因為人類文明真正起飛是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而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並沒有那麼的高大上,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