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造紙,相比古代傳統工藝,現代製造工藝簡單粗暴多了。

這種簡單粗暴,首先在原材料。

簡而言之,傳統的造紙工藝,使用的原材料,最初是麻,後來漸漸擴充到樹皮,藤皮,稻草麥秸,竹。

種類看似繁多,實際上侷限性頗大,獲取並不容易。

至於木頭本身,因為缺乏必要的加工手段,一直不被採用。

而現代造紙工藝,幾乎是什麼都能用,木頭是主力,原生木漿紙更是受到市場推崇。

甚至植物纖維之外,金屬,玻璃纖維,也可以用來造紙。

其次在裝置。

造紙原材料的變化,歸根結底在裝置。

古來沒有好用的裝置,所以要想獲得造紙需要的植物纖維,只能從苧麻樹皮稻草等相對比較容易加工的植物組織中獲取。

因為這個原因,竹子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都不是造紙原材料,因為加工起來實在是困難。

可現代的機械裝置,別說木頭,就是鋼鐵,還是該切切,改削削。

這樣的情況下,那些樹皮稻草什麼的,反而不重要了。

現代化的大型造紙廠,都是直接把木材打碎提取植物纖維製作製漿,而且事先會把樹皮剝掉去除。

在此之外,古法手工紙的撈取壓榨烘乾,等人力操作環節,現代工藝中也幾乎都被裝置取代。

這就使得原本看上去很複雜的東西,變得很簡單,效率也隨之獲得巨大提升。

最後就是工藝本身了。

傳統造紙工藝,反覆浸泡,反覆蒸煮,反覆漂洗,反覆捶打,人工撈紙,日光自然漂白,耗費的時間不是一點半點。

就以竹紙為例,最初以竹為原材料造紙,砍下來的竹子,光浸泡殺青就得一百天以上。

即便後來改進工藝,加石灰一起泡,也得七天七夜。

然後,漂白劑是沒有的,全靠日光,纖維的軟化,木素的去除,頂了天就是石灰草木灰。

而現代造紙工藝,酸,鹼,漂白,一股腦兒用上,突出一個簡單粗暴。

搞清楚這些,基本的方向也就有了。

首先工藝。

簡而言之,要想使造紙原材料來源更廣泛,必須先證明新的材料可以造出紙來。

就好比木頭。

木頭作為原材料造紙,理論上是沒問題的,實際上也沒問題。

問題就在於,以當下的技術條件,能不能做到。

其次裝置。

粉碎機,打漿機,抄紙機,只要這些裝置搞出來,那麼即便以當下的條件沒法直接用原木造紙,依然會對整個造紙行業的提升產生巨大影響。

也因此,在動手開始驗證工藝之前,陳遠便繪製了流程圖,裝置草圖,交由工匠製作裝置模型,組裝生產線模型。

緊跟著,工藝驗證也正式開始。

這是李二走後的第三天。

這天一早,如過去兩天一樣,他到別墅吃早飯,飯後,來到河邊一處臨時搭建的工棚。

棚子底下,碎木料已經準備好了,都是人工劈砍並撿除雜質的。

需要用到的蒸煮器皿,漿槽,抄紙器,石磨,等也都準備就緒。

這是大事,縱然從未開口詢問,這個時候,長孫皇后還是在長樂和永嘉的陪同下跟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