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天志[1](1)(第1/2頁)
章節報錯
【原文】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何以知之?
以其處家者知之。若處家得罪於家長,猶有鄰家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2],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惡有處家而得罪於家長而可為也?”非獨處家者為然,雖處國亦然。
處國得罪於國君,猶有鄰國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
不可不慎矣!誰亦有處國得罪於國君而可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猶若此其厚,況無所逃避之者,相儆戒豈不愈厚,然後可哉?
且語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將惡避逃之?曰:無所避逃之。
夫天不可為林谷幽門無人,明必見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於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
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註釋】[1]天志:即天的意志。
[2]所知識:相識之人。【譯文】墨子說:“現在天下計程車大夫、君子們,只知道小道理,而不知道大道理。”怎麼知道這種情況?
從他處理家族中的事情就可以知道。如果處理家族中的事務得罪了家長,還可逃避到相鄰的家族去。
然而父母、兄弟和親戚朋友,彼此相互警戒,都說:“不能不引以為戒,不能不謹慎呀!哪裡有生活的家族中間而可得罪家長,那還能有什麼作為呢?”不僅處理家族事務是這樣,即使處理國家事務也是這樣。
如果處理國家事務得罪了國君還有鄰國可以逃避。然而父母、兄弟和親戚朋友,彼此相互警戒,都說:“不能不引以為戒!不能不謹慎呀!哪裡有生活在一個家而得罪國君在那還能有什麼作為呢?這是有地方可以逃避的。人們還如此告誡又何況那些沒有地方可以逃避的呢?互相告戒難道不就更加嚴重了嗎?而且俗話說”光天化日下犯了罪,能逃避到什麼地方去呢?
回答是:“沒有地方可以逃避”。即使是茂林深谷幽境之處,上天神目如電,能看清天下所以的幽隱。
天下計程車大夫,君子疏忽上天而不知道相互勸戒,因而只知道小道理不聞大道理。
【原文】然則天亦何欲何惡?天欲義而惡不義。然而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義,則我乃為天之所欲也。
我為天之所欲,天亦為我所欲。然則我何欲何惡?我欲福祿而惡禍崇。
然則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不義,則我乃為天下之所不欲也。我為天下之所不欲,天示為我所不欲,則是我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禍崇中也。
然則何以知天之慾義而惡不義?曰: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
然則天欲其生而惡其死,欲其富而惡其貧,欲其治而惡其亂。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
曰:且夫義者,政也[1]。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是故庶人竭力從事,未得次已而為政[2],有士政之;士竭力從事,未得次已而為政,有將軍、大夫政之;將軍大夫竭力從事,未得次已而為政,有三公諸侯政之;三公、諸侯竭力聽治,未得次已而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已而為政,有天政之。
天子為政於三公、諸侯、士、庶人,天上之士君子固明知;天之為政於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
故昔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欲以天之為下政於天子,明說天下之百姓,故莫不牛羊。
豢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於天。我未嘗聞天下之所求祈福於天子者也,我所以知天之為政於天子者也。
【註釋】[1]政:通正,正義。[2]次:為
“恣”。恣意。下同。【譯文】既然這樣,那麼上天愛好什麼、憎惡什麼呢?
上天愛好義而憎惡不義。既然如此,那麼率領百姓行義就會符合上天願望,那麼上天就會達成我們的願望,使我們得到俸祿遠避災禍。
上天會讓我們陷入禍患以示以對我們不義的懲罰。那麼知道上天喜愛義而憎惡不義呢?
回答說:天下之事,有符合義的就生存,不符合義的就滅亡;符合義的就富有,不符合義的就貧窮;符合義的就治理,不符合義的就混亂。
但是從本質上說,上天希望人們生存,而不願看到人們死亡,希望民富有而不願看到人們死亡,希望人民富有而不願看到他們貧窮,希望天下安定而不願看到社會動亂,因此我知道上天喜歡義而憎惡不義。
所以說:義是正義的意思。不能夠從下到上地推行正義,必然是從上到下地推行正義。
所以老百姓竭力做事,不要擅自主張,有士去匡正他們;士竭力做事,不得擅自去做,有將軍、大夫匡正他們;將軍、大夫竭力做事,不得擅自主張,有三公諸侯去匡正他們;三公、諸侯竭力聽政治國,不得擅自主張,有天子匡正他們;天子不得擅自主張,有上天匡正他們。
天子向三公、諸侯、士、庶人施政,天下計程車大夫君子們固然明白地知道;上天向天子施政,天下的百姓卻未能清楚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