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墨子言曰:“天下之所以亂者,其說[1]將何哉?則是天下士君子們皆明於小而不明於大也。”何以知其明於小不明於大也?

以其不明於天之意也。何以知其不明於天意也?以處人之家者知之。今人處若家得罪將猶有異家所以避逃之者。

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處人之家,不戒不慎之,而有處人之國者乎?”今人處若國得罪,將猶有異國所以避逃之者矣。

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處人之國者,不可不戒慎也”。

今人皆處天下而事天,得罪於天,將無所以避逃之者矣。然而莫知以相極[2]戒也。

吾以此知大物則不知者也。【註釋】[1]說:解釋。[2]極:即

“儆”,通

“警”。【譯文】墨子說道:“天下為何會發生動亂呢?這就是天下計程車大夫、君子們,都是隻明白小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怎麼知道他們只明白小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呢?

以他們不明白上天的旨意就可知道。怎麼知道他們對於上天的旨意不明白呢?

從他們處理家族的情況可以知道。假如現在有人在家族中犯了罪,他還有別的家族要以逃避,然而父親以此告誡兒子,兄長以此告誡弟弟,說:警戒呀!

謹慎呀!居住在自己人家裡,不警戒,不謹慎,卻能居住在別國嗎?現今居住在這個國家中犯了罪,將還有別國的處所可以逃避,然而父親以此告誡兒了,兄長以此告誡弟弟,說:警戒呀!

謹慎呀!居住在別人的國度裡,不可不警戒、謹慎呀!現今的人都居住在天下而侍奉上天,如果得罪了上天,將沒有地方可以逃避了。

然而沒有人知道以此互相警戒,我因此知道他們不懂大道理。【原文】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惡。”曰天之所欲者,何也?

所惡者,何也?天欲義而惡其不義者也。何以知其然也?曰:義者,正也。

何以知義之為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我以此知義之為正也。然而正者,無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是故庶人不得次[1]已而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已而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已而為正,有諸侯正之;諸侯不得次已而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已而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已而為政,有天正之。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於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於天之正天子也,是故古者聖人明以此說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天子賞罰不當,聽獄不中[2],天下疾病禍福,霜露不時,天子必且豢其牛羊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禱祠祈福於天,我未嘗聞天之禱祈福於天子也。

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貴於天子也。是故義者,不自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

曰:誰為貴?誰為知?曰:天為貴,天為知。然則義果自天出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慾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

【註釋】[1]次:即

“恣”,恣意,下同。[2]中:合理。【譯文】所以墨子說道:“警戒呀!謹慎呀!一定要按照上天的愛好和厭惡來行事。”上天所希望的是什麼呢?

所厭惡的是什麼呢?上天希望義而厭惡不義。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因為義即是正,怎麼知道義就是正呢?

天下有義就治理,沒有義就混亂,我因此和我就是正。然而所謂正必須上級來匡正下屬,沒有下級匡正上級的。

所以庶民百姓不得自己擅自肆意去從政,有士來匡正他;士不行肆意去做,有大夫來匡正他;大夫不得肆意去做,有諸侯來匡正他;諸侯不得肆意去做,有三公來匡正他;三公不得肆意去做,有天子匡正他;天子不得肆意去做,有上天匡正他。

現在天下計程車大夫、君子們對於天子匡正天下都很明白,但對上天匡正天子卻不知所以。

所以古代的聖人明白地將此道理告訴人們,說:天子有優點,上天能獎賞他;天子有過失,上天能懲罰他。

如果天子賞罰不當,刑罰不公,天就會降下疾病災禍,霜露失時。這時天子必須要餵養牛羊豬狗,潔淨地事務粢盛酒醴,用來祭祀上天向上天祈求降福。

但我從來就不曾聽說過上天向天子禱告和求福的。我由此知道上天比天子高貴、莊重。

所以義不從愚蠢卑賤的人中產生,必定從高貴而聰明的人中產生。那麼誰是高貴的?

上天是高貴的。誰是聰明的?上天是聰明的。既然如此,義確實產生於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