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入國而不存[1]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

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2]出走而正天下,桓公[3]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4]遇吳王之醜,而尚攝[5]中國之賢君。

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註釋】[1]存:恤問,關懷。[2]文公:指晉文公重耳,他曾被迫流亡於外十九年,後來回國即位。

他在位期間,重用賢才,終於使晉國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3]桓公:指齊桓公,他未做國君前,他的哥哥齊襄公昏庸無道,而被迫出奔莒國,襄公死後他被迎回即位。

[4]勾踐:越國國君,曾被吳王夫差打敗,於是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終於在范蠡與文種等賢臣的幫助下消滅吳國,報仇雪恨,併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5]攝:同

“懾”。【譯文】治理國家卻不關心賢士,如此就會有亡國的危險。見到賢人卻不馬上任用,他們就會怠慢君主。

沒有比任用賢士更急迫的事了,如果沒有賢士也就不能謀劃治國良策。

怠慢賢士、輕才,而能使國家長治久安,是從來沒有過的。從前,晉文公被迫出逃卻能夠匡正天下,齊桓公流亡國外卻能稱霸諸侯,越王勾踐遭受吳王之恥,卻還能威懾中原各國。

這三個人能成功揚名於天下,都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能夠忍受極大的屈辱。

所以望聞問切,最好是不失敗,即使失敗也要有辦法挽回局面這才叫善於用人。

【原文】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自,眾人自易而難彼。

君子進不敗其志,內[1]究其情,雖雜庸民,鄉試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註釋】[1]內:退的意思。

【譯文】我聽說:“不是居處不安定,而是我的心不安定;不是財物不充足,而是我的心不滿足。”所以君子嚴於律已寬於待人,而平庸的人卻寬於待已而嚴於律人。

君子對進取計程車人,能夠不挫敗他的志向,對於退隱計程車人,也要體察他的苦衷,即使賢士中雜有平庸的人,也並不怨悔是他有自信的緣故。

所以即使很困難的事情,也一定能夠達到目的,而能躲避困難的。【原文】是故偪[1]臣傷君,諂下傷上。

君必有弗弗[2]之臣,上必有詻詻[3]之下。分議者延延,而支苟[4]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5],遠臣則唫,怨結於民心;諂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

桀紂[6]不以其無天上之士邪?殺身而喪天上。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註釋】[1]偪:當作

“佞”。[2]弗:同

“拂”,矯正,糾正。[3]詻詻:直言爭辯的樣子。[4]支苟:當作

“交敬”,即

“交儆”,交相儆戒的意思。[5]喑(yī):沉默不語。[6]桀紂:分指夏桀和商紂,分別是夏、商兩朝的未代君主,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譯文】因此,妄佞和諂媚都會損傷主上。君主必須有敢於矯正君主過失的大臣,主上一定要有敢於直言的下屬。

分爭的人長時間的爭議,相互儆戒的人也直言不諱,就可以長養民生,長保其國。

臣下如果過分看重自己的爵位而不敢進諫,君主身邊的臣子也沉默不言,身處遠方的臣子不發表看法,不滿的情緒鬱結於民心;諂媚阿謏的人在君主身邊,好的建議被阻塞,那麼國家就危險了。

夏桀和商紂不就是沒有任用天下之賢士嗎?而遭殺身之禍並喪失了天下。

所以說:“贈送國寶,不如舉薦賢能的人才。”【原文】今有五錐,此其銛[1],銛者必先挫;有五刀[2],此其錯[3],錯者必先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