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1],而為客[2];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3];攘無臂[4];扔無敵[5];執無兵[6]。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7],哀[8]者勝矣。

【註釋】[1]為主:主動進攻,進犯敵人。[2]為客:被動退守,不得已而應敵。

[3]行無行:行,行列,陣勢。此句意為: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

[4]臂:意為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5]扔無敵:意為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赴。

[6]執無兵:兵,兵器。意為: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執。[7]抗兵相若:意為兩軍相當。

[8]哀:閔、慈。【譯文】自古用兵的人說得好:“我不敢主動進犯,而採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握一樣。

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

“三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解析】本篇從軍事學的角度,談了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

老子以

“主”、

“客”比喻戰爭中的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主即侵略者,主動發動進攻的一方;客即被侵略者,被動應戰的一方。

“行無行”,猶如

“為無為”,是老子的道的理念的核心內容之一。

“行無行”就是遵道了,因此也能得道之助。以退為進,以靜制動,乃戰爭最高指導原則。

老子認為戰爭應以守為主,以守而取勝,這表現了老子反對戰爭的思想,同時也表明老子處世哲學中的退守、居下原則。

這一章講到

“哀兵必勝,驕兵必敗”的道理,成為千古兵家的軍事名言。本章和前兩章是相應的,都是在闡明哀、慈、柔的道理,以明不爭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