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章節報錯
【原文】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3]。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4],而亂之首。前識者[5],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6]。故去彼取此。
【註釋】[1]上德不德: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
“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3]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為強力牽引。
[4]薄:不足、衰薄。[5]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6]華:虛華。[7]處其願:立身敦厚、樸實。[8]薄:指禮之衰薄。
【譯文】具有上等德性修為的人不去行規範之事,就因為他不行德之規範之事,所以他才有德;具有下等德性修為的人行事都按照德的規範要求去做,就因為他執著於德的規範行事,所以他反而無德;具有上等德性修為的人本著自然無為的宗旨行事,因而他能無所不為。
具有下等德性修為的人執著德的規範行有為之事,因而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作為;具有上等仁愛修為的人行仁愛之事,因而他本身就沒有作為。
具有上等信義修為的人行信義之事,因而能在信義方面有所作為;具有上等禮儀修為的人執著於推行禮儀典範,但是卻沒有多少人與之相呼應。
因此,就整個社會的變遷來講,由於人們背離了道後才用德去規範行為,背離了德後才用仁去規範行為,背離了仁愛後才用信義去規範行為,背離了信義後才用禮儀去規範行為。
禮儀是如何產生的呢?是社會上忠信觀念淡薄,禍亂應運而生的產物。
它看似具有防患於未然的作用,其實是把淳樸自然的道搞得華而不實似是而非,禮儀的制定也是人類變得愚蠢的起點。
根據上述道理,所以大丈夫行事要立身於淳厚而不立身於涼薄,立身於樸實而不立身於虛華。
所以為人要去除涼薄虛華而以淳厚朴實為準則。【解析】這一章是《道經》的開頭。
有人認為,上篇以
“道”開始,所以叫做《道經》;下篇以
“德”字開始,所以叫《德經》。此章老子透過對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的評論,說明之所以出現提倡修德、仁愛、信義、禮儀,是因為天下失道的結果。
與道相比,德、仁、義、禮都等而下之,以德、仁、義、禮而治的社會是不理想的社會。
而後老子告誡人們要在當時人性涼薄虛華的社會環境中,保持淳厚朴實的天然自我。
老子在此章對禮進行了無情的抨擊。禮,在中國古代社會是與法密不可分的,中國古代的法大部分是循禮而來。
老子反對禮,自然是從他的無為而治的政治觀而來,但就其理想和客觀規律的背離而論,非禮也會導致社會無序的惡果。
《道德經》講的是兩方面,一方面是談
“道”,一方面是論
“德”。老子認為
“上德”是完全合乎
“道”的精神。道、德、仁、義、禮、智乃老子社會倫理觀的六大要目。
老子在本書中用了
“大丈夫”一詞,據說是老子感受到人際關係愈來愈難以相處,所以在十分激動的情緒下使用了這個詞,並說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丈夫”是全書唯一使用的名詞,曾有人將此解釋為
“智慧很高的人”,意思差不多,但其中也包含有剛毅、果斷、豪爽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