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1]。侯王若能守之[2],萬物將自化[3]。

化而欲作,吾將鎮[4]之以無名之樸[5],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6]。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註釋】[1]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指順其自然,不妄為。

“無不為”是說沒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為的。[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長。化:化育。[4]鎮:端正、安定。

[5]無名之樸:“無名”指

“道”。

“樸”形容

“道”的真樸。[6]不欲:本作

“無慾”。欲:慾望、貪慾。【譯文】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

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

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慾時,就要用

“道”來鎮住它。用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

【解析】本章是《道德經》中

“道經”的最後一章,本章中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

“道”的概念,落實到他理想的社會。在老子看來,統治者能依照

“道”的法則來統治國家,不妄加干涉,百姓們將會自由自在地發展,國家也會越來越昌盛。

無名之樸,亦即無為、無慾之道。在上位的人其居心若出於無慾、無為,人民自然會順從,不化而自育。

大自然中的太陽、月亮、江河、川穀,它們無為無慾地執行著,但若碰到外力的干預、催化的話,那麼整個世界也就失去了它的秩序。

由此看,這並不是僅僅代表某一個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和意願,而是從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角度考慮問題。

這表現出老子內心深沉的歷史責任感,因而這是進步的、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