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章節報錯
【原文】絕聖棄智[1],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2]孝慈;絕巧[3]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4]不足,故令有所屬[5],見[6]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註釋】[1]絕聖棄智:拋棄聰明智巧。聖,自作聰明。智,智慧。
[2]復:回覆。[3]巧:先進技術。[4]文:文飾,表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和質是相對的兩個範疇。
質,質樸。[5]屬:依託,寄託。[6]見:現出。【譯文】與聖明斷絕,拋棄聰明和智慧,人們才有百倍的利益;與仁德斷絕,拋棄仁道和義理,人們才會回到孝慈之心;與先進技術斷絕,拋棄私慾,才能消滅盜賊。
以上
“聖智”、
“仁義”、
“巧利”三項全是消極無為而不是人文治理的原則,不足為訓。它們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解析】這一篇是緊接上一篇的政治論,此篇敘述的是醫治社會病態的方法:絕智慧、拋仁義、棄巧技,實際上是建議人們倒退到無智慧、無仁義、無科學技術發展、無私慾的原始人類混沌的生存狀態(無為而治的社會)中。
這便是老子的無為理念,它是一種倒退的政治哲學和理想,但卻是老子的理想天國。
《墨子與道德經.》第十九章 正在手打中,請稍等片刻,
內容更新後,請重新重新整理頁面,即可獲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