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2/3頁)
章節報錯
“恍惚”二字皆從
“心字旁”,表明它屬於心靈的直觀。恍,從
“光”,表現為微觀粒子的執行具有光波性。惚,從
“忽”,表現為光波執行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含粒子性。
“惟恍惟惚”,大概就是現代物理學所說的
“波粒二象性”。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如果從粒子的角度看,粒子是以光波的形式運動的。
光波即物質波。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如果從光波的角度看,運動的光波具有粒子性。
物,是實物微粒。這說明世界的本原即道,具有波粒二象性。現代科學證明,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在深遠、幽明的境界中,還有更加精微的微粒,這些微粒最為純真,並攜帶著資訊。
自古及今,這些資訊符號永遠存在,不會消失,可以用來考察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規律。
這說明微粒攜帶宇宙資訊,只要具備了獲取這些資訊的功能,就可以知道萬事萬物的過去並可以預知未來。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我是憑藉什麼知道人世間的種種現象的呢?
就是根據所破譯的基因資訊來認識萬事萬物的。由此可見,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經破譯了基因密碼,因此才有了《道德經》這一天書。
不執著於外部世界的表面現象,而是坐而反觀人體基因組,直視物中之精,精中之信,這是認識世界、把握人生的最好的方法。
本章是對道的境界的描述,表明人的正確思想是來源於道的。大道蘊藏著世界萬物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奧秘,識破了這些奧秘,就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生覺悟了,也就具備道德了。這是老子的微觀認識論。老子的樸學是覺悟學。
覺悟是人生的根本追求,覺悟才能使人類返樸歸真。覺悟與道德的關係:覺者覺道,是就境界而言;悟者證德,是就意識而言。
覺是心靈的甦醒,自我具有了心靈的境界,才能醒悟現實世界。人生應歷經三個境界,一是夢的境界,二是現實境界,三是道的境界。
夢的境界是自我完全睡眠以後出現的境界,具有不自覺性、非邏輯性的特點。
道的境界是自我完全清醒時作的
“夢”,具有自覺性、主動性、邏輯性的特點。它是以聯想作為資訊檢索機制的,但是,道的境界是有層次的,是由近及遠、由大到小、由外到內的,自我境界處於哪個層次,才能檢索哪個層次的資訊。
道的境界的出現,是人的思維能動性、創造性的具體體現。所謂覺悟,就是從一種境界體悟另一種境界,悟透了也就覺醒了。
常人缺乏道的境界,只有夢的境界,而夢的境界是虛幻不實的,無法捉摸的,於人生無益。
置身於現實境界中的人,只能以物觀物,以有識有,永遠不能把握真理,悟透人生。
因此,人生也就是迷惑的、痛苦的。具有道的境界的人,以道境代替夢境,以本質印證現象,以大道印證現實,從而徹悟人生,徹悟宇宙真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們只有跳出現實的境界,進入道的境界,才能真正地認識自我,認識現實。
一個覺悟了的人,就是具備了道德的人,就是解脫了名利的羈絆不為名利所累的幸福的人。
道德功就是覺道悟德的功夫,覺悟的唯一方式就是修煉道德功。【證解故事】道作為一種能為人們所觀照、所體驗、所認識的存在,它只是一種在頃刻間照徹一切,而又倏忽即逝的心理意象。
這樣倏忽即逝卻又照徹一切的心理意象啊,人們可以在自己的心靈中觀照到它的生動的模樣,也可以在自己的心靈中體驗到它的真切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