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寵辱若驚[1],貴大患若身[2]。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3],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4]?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5]。【註釋】[1]寵辱:榮寵和侮辱。

[2]貴大患若身:貴,珍貴、重視。重視大患就像珍貴自己的身體一樣。

[3]寵為下:受到寵愛是光榮的、下等的。[4]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為如果我沒有身體,有什麼大患可言呢?

[5]此句意為以貴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譯文】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

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

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

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解析】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之所以有驚恐之感,是因為有榮辱觀念。

之所以有榮辱觀念,是因為以自身為貴。以自身為貴,就是以大患為貴。

以自身為貴,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貪爭之念。有貪爭之念,必有大患。

“患”的字意是

“心外之物成串”。外物多成串,身心能不累嗎!為了身外之物而不擇手段,禍患能不產生嗎!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什麼是

“寵辱若驚”呢?在有些人看來,人得寵則榮,榮則名利雙收;受辱則賤,賤則無名利可圖。

這種觀念都是社會意識形態造成的。在老子看來,因得寵而驚喜的人,是喜名利、貴自身的人,這種視寵為上的人,正是卑下之人——

“寵為下”。因得寵而驚喜,因失寵而驚恐,完全是名利之心在作怪。重名利的人,目光在外;淡泊名利的人,目光在內。

目光在外的人,近名利而遠人民;目光在內的人,近人民而遠名利。遠人民的人必有禍患,近人民的人必然獲得人民的愛戴。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吾:自我、凡我,為肉體之身,以魂為主宰。

我:真我、樸,是自我修煉的成果。《道德經》中的

“吾”和

“我”,不是同一概念,當區別對待。什麼是

“貴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因為有自我觀念,以自身利益為重。

但如果我到達忘卻自我的境界,超越了功利、榮辱、得失,乃至生死,我哪裡還有禍患呢?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所以,如果人民把治理天下的權力託付給我,那麼,我一定以貴己之心貴天下人民。

——人以權為貴,貴天下人的人,必然讓權力屬於人民;如果人民把謀求福利的希望寄託於我,那麼,我一定以愛己之心愛天下人民。

——人以福利為愛,愛天下人的人,必然讓福利屬於人民。本章是老子的政治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