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1/5頁)
章節報錯
【原文】不上賢[1],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2],使民不為盜[3];不見可欲[4],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5],實其腹,弱其志[6],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7]、為無為,則無不治[8]。【註釋】[1]賢:上,同
“尚”,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2]貴:重視,珍貴。
貨:財物。[3]盜:竊取財物。[4]見(xia):通
“現”,出現,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5]虛其心:虛,空虛。
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裡空虛,無思無慾。
[6]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7]敢:進取。
[8]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譯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
“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解析】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尚賢:標榜賢良,崇尚有為。
“尚賢”是專制社會的一個主要特徵,它的實質就是
“賢人政治”。賢人政治就是與
“法治”相對立的
“人治”。在專制社會里,賢與不賢,是以統治者的利益標準來衡量的,符合統治者利益需求的,樹為賢人,可得高官厚祿,從而名利雙收。
尚賢的結果,是使人們在權力的誘惑下爭做表面文章。因此,賢多是假賢。
有道之世,尚法不尚賢,法律高於一切。只有在法制社會,才有不爭名、不爭利、腳踏實地、樂於奉獻的真賢湧現。
難得之貨:憑藉正常手段從正常渠道難以得到的東西,泛指錢財。有之則貴,無之則賤,致使人的慾望膨脹而成為盜賊。
見可欲:見,通
“現”,呈現、炫耀的意思;可欲:可以使慾望膨脹的東西,指美色。欲可抑不可縱,統治者不炫耀美色,人們不因此而迷亂心性。
心性不亂,則身心健康,社會安定。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聖人之治,即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虛其心,即正心,這是修練道德功的首要條件。
練功的時候,要平心靜氣,忘懷名利得失,掃除心中的一切私心雜念。
心虛則氣聚,氣聚則神凝,神凝則樸生。虛其心不是讓心空著,無所事事,無所適從,而是積極主動地打掃出潔淨的家園,接納那至誠不移、至高無上的心靈。
它是轉變人們的觀念,實現返樸歸真的必要條件,是人的能動作用的具體體現。
當今社會,人們不是
“虛其心”,而是
“實其心”,權力、金錢、美色充滿心田,終日心事重重,勞苦愁煩。一虛一實,則聖凡有別。
虛其心是道家的人生法則。基督教則不同,它的人生法則是
“交託”,就是把自我一切交託給上帝,讓上帝來主宰自己的命運,所以是唯心的、消極的、被動的。
佛教的人生法則則是
“放下”。佛教認為,人生來是苦的,一切改變現實的努力都是枉然,只有持齋唸佛,來世才能進入極樂世界。
這種放下一切,寄人生希望於來世的思想觀念無疑是消極的、悲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