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瓷器之時,除了手電觀察瓷器內部的投影顏色等,再就是觀察釉色,釉色必須準確、均勻。

準確的說,民國以後製造的瓷器釉色為白色,清代生產的瓷器釉色為豆青色,這點在買古瓷的時候要注意。

最後是畫風,畫風必須要好。

特別是在購買體積較大的瓷器時,要注意區分手繪和貼花。

貼花圖桉呆板,線條比較死。

小器形的青花瓷器,可以用手摸出稜角,這是由於貼花時使用膠水造成的。

瓷器的邊沿圖桉經常使用貼花,在貼花的結合處有時會出現接縫,或者左右兩部分圖桉不均勻的現象。

冰梅瓷器鑑別真假,還是不難的,甚至可以說很容易。

首先看顏色,購買時可以先看看瓷質是否白裡泛青。

如果是白中透著乳黃或其他雜色,八成是低劣的瓷器;

再就是聽聲音,聽陶瓷敲起來的聲音,真瓷器輕輕一敲就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如果有條件,就是比硬度。

試陶瓷是否夠硬,真瓷器都是高硬度瓷,用金屬工具在陶瓷上一劃,毫無痕跡;

最後就是測導熱,試導熱速度,真瓷器是高密度瓷,與其他瓷器相比更加厚重,導熱速度較慢。

只要瞭解這些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彷制,對於陳文哲來說,彷製出堪比康熙官窯的冰梅小罐,還真不難。

甚至他可以以現代的技術,把這種小罐,做的比康熙時期的更加漂亮。

當然,這樣就不能一味的追求彷古。

古代的瓷器,有時候限於科技,會留下或多或少的缺陷。

這些會是現代鑑定師們鑑定的依據,但是,這種缺陷卻讓一件精美的瓷器,出現了一些瑕疵。

如果不追求彷古工藝,避免這些瑕疵,就可以得到一件更加完美的瓷器。

冰梅瓷器,畢竟只是康熙時期的一個小分類。

在製作康熙青花的時候,稍微製作幾件,留作紀念也就算了了。

康熙之後就是雍正,雍正的瓷器,陳文哲做的太多了。

就算是雍正青花,陳文哲應為做墨彩什麼的,也做過不少。

現在有著現成的材料,陳文哲也不過是做了一件大罐。

雍正青花,一改康熙風格,多見刻意彷永樂、宣德青花的造型、圖桉。

對於這種瓷器,陳文哲還是想要親自做一件的。

他甚至有意識用筆點染,以期形成黑斑等特徵。

這一時期的雍正瓷器,康熙青花那種鮮麗而多層次的特點,已不復可見,粗獷古樸的畫風也被工麗嫵媚所代替。

所以,陳文哲就把這些特點集中做在了一件大罐之上。

這是一件青花松竹梅大罐,高22.5厘米,寬22.5厘米。

這隻大罐圓口寬大,短頸豐肩,罐體鼓起,下腹略收。

整體顯得豐潤飽滿、穩當厚重。通體施白釉,瑩潤素雅。

外壁通景繪青花松、竹、梅「歲寒三友」花紋。

青松堅忍不拔,枝幹遒勁。

修竹清逸俊秀,寒梅傲然盛放,妍芳雅緻,運筆豐富瀟灑,儼然水墨意態。

全器畫意清高,佈局繁簡有致,將其各自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