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橄欖瓶品種頗多,包括青花、粉彩、單色釉等,霽藍釉屬十分少見的一種。

其特點為胎薄體輕,造型規整,釉色均勻潤澤,釉面藍中泛紫,因其釉色豔麗而獨步清一代。

乾隆時期,藍釉瓷以霽藍釉和天藍釉為主,多見陳設器,也有部分祭器。

這一時期,藍釉描金裝飾大量出現,並且藍釉描金裝飾技法一直盛行至清末民國。

清代霽藍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澹均勻,呈色亦比較穩定。

霽藍器物除了單色釉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還有刻、印暗花的。

綜合起來,清康熙時的霽藍亦頗有成就,其薄釉者無開片,釉色較昏暗。

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

雍正之時最盛,到了乾隆又有點窮途末路的感覺。

霽藍釉瓷器的鑑定和辨別,跟其他宮廷官窯瓷器差不多,甚至說也十分簡單。

還是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是看釉面。

元代的以及明初,屬於數量少於其它釉種的高檔釉種。

優質霽藍釉是回青料中提煉出最好的佛頭青,藍中泛紫。

這種釉色是一種高溫釉,即在石,灰鹼釉中摻入適量的天然鈷料做著色劑,在窯內12801300攝氏度左右與坯胎一起一次性燒製成功的瓷釉。

此時的釉色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澹均勻,呈色較穩定,在當時是被官窯壟斷的。

當然,雖然都是高溫釉,但是在元代藍釉色澤不穩定,顏色深淺不一。

這是當時的窯工,對於火溫把握,以及淘洗提煉技術不到位造成的。

到了後期提煉技術提高了,能從進口料中提煉出最優質的藍料,就是“佛頭青”。

再結合火溫把控技術,終於燒製出藍色深沉穩定,不流不裂,藍中帶紫的霽藍釉。

元代霽藍,顏色深沉漂亮,貴氣十足。

實際上,元早期高溫藍釉也同屬於霽藍釉範疇。

要是看釉色,或者說是看瓷器表面,元代的瓷器特徵還有不少。

比如橘皮釉的特徵,也是所有柴窯燒製瓷器的共有特徵。

還有就是元代的白色釉水泛青,這是元明早期青花瓷的共有特徵之一。

再就是款識,元代以前的基本沒有款識。

但是可以從釉料,及胎底來辨別。

明永樂及宣德都有款識,清代霽藍釉瓷器生產歷代未斷,均有精品傳世。

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

常見造型仍是宮廷祭器和陳設用瓷,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細。

民窯也有霽藍釉瓷,但多是廟堂所用祭器,以爐、瓶最多,均無官款,但有年紀年款的。

一般來講,久遠的瓷器表面,基本都是有“破損”的。

這破損,就是現在說的軟傷,這是自然磨損出的“牛毛紋”痕跡。

這種老化痕跡,很難模彷的,但不是說不能模彷。

要真說難以模彷的痕跡,自然少不了氣泡。

觀察氣泡,很容易辨別瓷器的時間老化程度。

如果說一件藏品裡面的氣泡都完好無損,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可從氣泡來觀察是否是老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