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用得好,出珍寶(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些老瓷器的鑑定,都可以觀察底足。
畢竟底足難彷,像是有些底足有黑色的芝麻點。
這種芝麻點,有的說是匣缽裡面的髒汙染的,也有的說是胎土中鐵分子溢位,後面一種可能性更大。
彷品燒製的時候,直接用鐵鏽粉撒在胎土上,這種情況下的芝麻點,漂浮在胎土上且過猶不及。
一般在底足的中間,圈足上有明顯的黃色火石紅,這是典型的黃衣子特徵。
而霽藍釉的氣泡,因為漏光不太清楚。
像是真實的元代霽藍釉氣泡,形狀大小排列很像項鍊,與宋瓷的聚沫串珠很像。
這種氣泡排列,應該與明代永宣傳世瓷器霽藍釉鮮紅釉一致,與元明青花不太一樣。
青花氣泡有層次感,卻沒有形成像項鍊一樣的聚沫串珠。
當然,由於彷制技術的提高,氣泡只能參考不能當作唯一標準。
所有的瓷器都要從胎釉彩三方免參考,並輔助以時代背景文化特徵相結合才能盡善盡美。
這些都是有呈色的釉料,引申出來的單色釉瓷器。
青花料如果單獨使用,也是一種單色釉。
只不過,這樣單獨使用青花料的不多,最起碼也有白底青花。
白藍相間,更能顯示出青花料的美麗。
其他還有跟紅釉配合,這就是青花釉裡紅。
跟眾多釉料配合,就是粉彩、五彩、鬥彩。
而其中青花料的呈色,陳文哲現在才研究到回青和石子青的混合料。
據史料記載,御用回青由西域少數民族進貢,珍貴稀有,成色漂亮。
回青料含錳量高,呈明顯的紫色。
回青料主要是正德後期,至萬曆早期御窯廠使用。
明嘉靖時期,使用回青料較為普遍。
石子青料的髮色,就比較有爭議。
所以才會有“回青行,石子青廢”的記載。
根據史料記載,景鎮窯在使用回青料之前,曾使用石子青料。
在疆區進貢回青料前,明代中後期,主要是正德年間,多使用石子青料。
使用回青料後,後來才將回青料和石子青料配合使用。
之後又一種興起的是浙料,
之所以叫浙料,源於其產地江浙紹興,金華一帶。
浙料髮色青翠,色重濃豔,輕則澹雅,是國產青料中的上乘品。
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前期,景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浙料的代表作青花花果龍紋長方盒,青花出戟花觚,青花人物紋長頸瓶等,也都出自於這一時期。
除了這種國產裡,國內還有一種有爭議的青料。
用得好,出珍寶,用不好,就是垃圾。
這就是珠明料,珠明料產於雲省。
這是一種髮色明麗純正,鮮亮透徹的國產青料。
這種青料如同我國的水墨畫,層次分明,可以墨分五彩。
你見過水墨畫嗎?就是那種感覺!
它不光實現在同一件瓷器上多種色調並存,還能在平塗的基礎上,生出各種層次來體現陰陽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