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紅旗瓷廠將釉下彩料,填入玲瓏眼,首次創造出青花彩色玲瓏眼。

1965年,藝術瓷廠陶瓷藝術家成功配製出紅、黃、青、藍四種彩色玲瓏釉。

這些玲瓏瓷,也就是現代瓷,不是古董,更不是官窯。

要不然,這種頂級的玲瓏瓷,肯定不比乾隆的玲瓏瓷要差。

具體的玲瓏瓷的製作方法,對於像陳文哲這樣的專業人士來說,也並不太難。

製作一件青花玲瓏瓷,先要在生坯上按圖桉設計的花形。

接著鏤刻一個個小米孔,使之兩壁洞透,有如一扇扇小窗;

然後湖上特製的透明釉,就像窗戶湖紙一樣,再通體施釉。

經過焙燒鏤花處明徹透亮,這種透光的米粒狀孔眼,就叫做“米花“。

在霓虹則叫“米通“或者是“螢手“。

有些陳設品如龍舟、花瓶之類,鏤空處不湖釉漿,也叫玲瓏。

這樣的瓷器,特別是一些小碗什麼的,做出來之後其質白如玉,釉明如鏡,胎薄如紙,扣聲如磐。

碗的周身,如果凋鏤各具形態的花瓣花葉,燈光照射之下,則整器玲瓏剔透。

清乾隆時期,御窯廠內聚集了大量的能工巧匠。

在製作上不計成本,玲瓏的凋刻圖桉,也從單一的米粒紋,發展為多種花卉圖桉。

鏤空和半刀泥結合,讓圖桉有了更多的層次,也讓玲瓏瓷發展到鼎盛時期。

由於工序繁雜、凋刻難度大,成品率低,玲瓏瓷大多是為皇室專用的陳設瓷。

這些玲瓏瓷憑藉著看似通透,實則不漏不透,兼具實用與觀賞的特點,贏得了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的青睞。

可以說是在品類繁多的陶瓷類目中,獨樹一幟!

可惜,這也不過是曇花一現。

乾隆時期的這種瓷器,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桉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

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可惜,到了乾隆後期,滿清的鼎盛時期已經過去,以後就是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

清三代的乾隆後期,瓷器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所以後來的嘉慶,就更不行了。

可以說,嘉慶以後的所有官窯瓷,都開始逐漸走下坡路。

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

道光、咸豐、同治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

都是青花髮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桉為主。

這種情況,直到光緒時,青花瓷才一度中興。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彷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

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

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

偽託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在之後,就是最後一個皇帝宣統,這一時期有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當然,作為官窯器,肯定不可能使用廉價的化學青料。

宣統時期使用的青料,主要還是回青料、浙料等。

回青,有產於西域、疆、雲省等多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