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

比如,琢器多二層臺底,筆筒多玉璧底;

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

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

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

仿款、偽託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只不過,清三代的康熙出品,怎麼也算是精品。

所以,不管什麼款的康熙瓷器,市場價值都不低。

當然,雍正、乾隆會更高。

特別是雍正時期的瓷器,這個之前已經說過,陳文哲還仿過雍正的瓷器。

只不過那一次仿的,主要是單色釉瓷器,並沒有單獨放過雍正青花瓷。

雍正、乾隆時期青花器,其實也沒有太多的推陳出新之處。

這沒辦法,上下五千年下來,不說其他,只是一個瓷器,就被古人研究了個通透。

所以到了明代,想要推陳出新也已經很難。

這一時期想要製作好的瓷器,也是需要仿!

只不過這些官窯瓷,仿的是前代官窯。

這樣一來,雍正、乾隆兩朝的瓷器,還是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

但雍正時期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鏽斑痕為特徵。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

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

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

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

當然,準確的說起來,也不算創新,但是製作的品質,肯定算是最好。

景鎮青花玲瓏瓷,是制瓷工藝中的珍品。

玲瓏瓷又稱“米花”,霓虹人稱為“米通”,西方人把它叫做“嵌玻璃的瓷器”。

認真說起來,這是明永樂年間,在鏤空工藝的基礎上,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鏤成點點米粒狀,所以被人們稱為“米通”,又叫玲瓏眼。

鏤空雕刻之後,再填入玲瓏釉料,並配上青花裝飾,入窯燒製而成。

這種青花玲瓏瓷的特點十分明顯,就是靈巧、明徹、透剔,顯得特別高雅秀潔。

青花玲瓏是把青花與玲瓏,在工藝製作和藝術處理上,巧妙加以揉合的產物。

碧綠透明的玲瓏,和淡雅青翠的青花,相互襯托。

其釉面白裡泛青,料色青翠欲滴,玲瓏碧綠透明,釉中有釉,花裡有花,結合得天衣無縫。

它採用鏤雕技法,先在瓷器坯體上,鏤出若干一定形狀的玲瓏眼。

再用特製的玲瓏釉,把眼填平。

再繪以青花,施釉後高溫燒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