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瓷中人造寶石(第1/2頁)
章節報錯
只要想想,朱元章能夠燒製幾十年的官窯器,那麼傳到了建文帝這裡,他能不燒?
就算初期沒有心情燒,後來天天打仗沒法燒,那麼景鎮的御窯廠就停工了?不可能!
建文帝繼位之時,洪武大帝都發展官窯幾十年了。
這個時期,建文帝的官窯就算不留款,這四年生產出來的瓷器,也肯定是洪武時期瓷器的巔峰器型。
所以,建文款官瓷,最少也有著洪武時期的特徵。
至於瓷器品種,其中肯定有青花瓷,色秞瓷等,這是肯定的。
而彩瓷,肯定也必不可少。
這些瓷器,或者說繼承自洪武大帝的官窯瓷特徵,最少也不必洪武時期的要差。
所以,建文官瓷的特徵就很明顯了。
這一時期的瓷器,肯定是器型規整,胎質細膩,秞色溫潤如玉,工藝精緻。
因為這也是洪武時期瓷器的特徵,甚至還是永樂時期官窯瓷器的特徵。
建文官窯器型前承洪武,後傳永宣,也不可能太差。
陳文哲從收集到的建文官瓷(存疑),與明代其他朝代的官瓷對比,也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變化。
這一時期的瓷器,一改洪武質樸宏大的器型,變的雋秀典雅。
胎質好像也比洪武更為細膩,器型與繪畫紋飾,與後來永宣生產的官瓷有驚人的相似。
這一點倒是符合實際,畢竟建文帝是年輕人,他不可能喜歡老年人喜歡的瓷器。
還有青花料,這也是臆造不出來的。
這一時期使用的青花料,應該與永宣青花一樣,呈現的是“蘇麻尼青”料固有的特徵。
髮色也相同,應該是深沉濃豔,顆粒渾散自然,錫斑凹凸明顯。
器型紋飾不但與後來的永樂宣德瓷類同,也明顯看出有洪武遺風的存在!
這說明在建文年間,瓷業生產力已得到穩定發展。
當時的景鎮是戰爭的後方,“靖難之役”的戰爭,應該沒有對景鎮瓷業生產,造成太大的破壞和影響。
建文瓷中“蘇青”料的使用,景鎮瓷業歷史記述中從來沒有闡述過。
但從一些建文官瓷上的彩料、紋飾特徵推斷,可以斷定“蘇麻尼青”的原料,在大明建文朝已得到大量進口和使用。
而且景鎮窯工,已熟練的掌握這種青料的使用技術。
其中有一件青花開光花果紋執壺,就表現出來了這一點。
陳文哲雖然看道的是圖片,但是他還是能夠看出來,這應該是一件古董。
&n,口徑7.5cm。
頸部飾蕉葉紋,肩部飾纏枝蓮紋。
壺身菱形開光圈內,畫折枝花果紋。
壺身旁繪牡丹花紋,壺身下近足部繪變形蓮瓣紋。
壺底足圈內滿秞,壺流與頸間有一雲板相連。
壺柄上繪四朵靈芝,柄下有三顆乳釘,壺流兩側繪卷草紋。
在其造型與繪畫工藝中,洪武遺風十分明顯。
而壺流正面書寫有,《大明建文年制》青花楷書六字款。
這與洪武和後來的永宣青花大壺落款,有明顯區別。
特別是使用的青花,呈“蘇料”典型的特徵。
這樣的青花,青入胎骨,髮色深沉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