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朱元章之後,所有人都想要個文皇帝。

所以建文帝才能繼位,這樣一來,卻恰恰給朱棣留足了餘地,也讓他逮到了機會。

當然,永樂大帝還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一個帝王。

特別是在藝術品行業,基本上家喻戶曉,現在倒是真的不需多做介紹。

總的來說,永樂朝國內整體經濟不錯。

這個首先就對藝術文化產業,有巨大的正面影響。

只不過,永樂得位不正,說是“清君側”,實則是搶金字塔唯一位置。

這一點大家都知道,是以,他的根基並不牢固。

這就更必須製造出一種國泰民安、四海昇平的現象。

這才能反過來,證明他才是歷史正確的選擇。

而要製造出國泰民安四海昇平的現象,就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了。

所以才有了《永樂大典》,要知道,修書在古代,耗費的時間財力是難以衡量的,自古就有非盛世不修書的論點;

所以,也才有了鄭和五下西洋,而另外兩次在宣德朝。

關於鄭和五下西洋,倒是有一些值得一說的。

基於永樂大帝的潛在意圖,第一當然是宣揚國威。

這又能證明,他是歷史的正確選擇了。

第二,自然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了。

鄭和不負厚望,派了一堆錢,讓友邦感受到大明的富足;

沿途也基於道德制高點,解決了一些小國的內部爭端。

這就讓友邦,更加感受到大明的文明與強大。

要知道,當時鄭和的船隊,不誇張地說,其規模應該得相當於現在的四五個航空母艦群了;

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就是或自願或強迫地,抓些其他地區的皇帝,來參拜永樂大帝。

這就是八方來朝,最重要的一點,當時還有一些小國的皇帝,死在了國內,現在墓地還在國內的。

在我們國人看來,你看我們一衣帶水,一脈相傳,你們的皇帝都很樂意死在我們國內。

而在外國人看來呢?他們的老祖宗被抓到了華夏,死在了華夏,他們是一種什麼心情?

至於自願什麼的,想想就知道,人家一個皇帝,為什麼要自願的千里迢迢跑到華夏?

至於說,有一些皇帝來了之後,感慨於大明之文明富足,終生不回故土,老死在大明,這聽聽就好;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對外交流都非常的重要。

永樂朝藉著幾次鄭和下西洋,雖說浪費了財政無數銀兩,卻也同時開闊了視野,保持了創新與進步。

表現在官窯瓷器的生產上面,永樂朝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一個階段,在瓷器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至於建文帝,他為明代的第一個瓷器空白期。

建文帝沒做幾年皇帝,也沒有多少瓷器、甚至是瓷片,來明確左證建文帝時期的瓷器。

當然了,這個時期肯定有瓷器。

也有人說景鎮的官窯,就是在建文帝時期建造的。

是與不是,之前陳文哲考證洪武時期的官窯瓷,已經說過。

由於建文帝在位時間太短,加上這個時期生產的瓷器,目前還沒見到有紀年款的左證。

因此,應該屬於瓷器的空白期。

空白期,不等於這個時期不生產瓷器,只是歷史上沒有記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