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瓷器好不好,除了看紋飾、器型,主要就是胎土。

這一點也沒法造假,因為現在好的胎土也不多見,更何況是明代初期?

特別是明代初期,朱元章時期的胎土可是麻倉土,而且是很好的麻倉土。

《飲流齋說瓷》雲:“瓷質之貴在於瓷泥”。

以地質學說,就是一種富有黏性的沖積土。

隨著時代的傳承,洪武朝的胎土,仍然延續元代的胎土,而且大量地使用麻倉山的瓷土,仍然採用“二元配方”。

而對麻倉土的認識,據《瓷鑑》介紹,麻倉土在成化中期已很緊張,萬曆後期已完全枯竭。

所以萬曆時胎土淘練不精,雜質較多,根本就不可能有那麼好的胎土。

其次,洪武朝青料,仍然有一些含鐵高的進口蘇料。

燒製後,有時青花呈色發灰,青料仍然下沉,鐵鏽入骨沉著,凹凸感明顯。

其三,萬曆早期的青料為回青,呈色藍中泛紫,濃重豔麗;

中期用回青攙和石子青,呈色明麗鮮藍;

晚期石子青比例增加,呈色藍中閃灰,沒有如圖的灰黑。

其四,雖然明初戰亂頻仍,窯廠仍然火光沖天,沒有由此而停滯不前。

這一時期的御窯廠,不斷燒造出大量供朝廷御用的青花瓷器。

既然有官窯和民窯之分,出現用洪武年號的“大明洪武年制”款式的官窯瓷器也就不足為奇了。

只是以往沒有發現帶紀年的官窯款而已,特別重要的一點,是沒有明確考古發現。

至於民間流傳的瓷器,不管有多少人認可,總是會有更多人不認可。

這就是典型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現象。

其實,透過現代的一些科技手段,結合傳統的鑑定方法,還是能夠確定一些事情的。

比如透過器物的微觀特徵,結合傳統鑑定知識,很容易就得到一些清晰的結果。

只不過,現在的一些專家,絕對不認可現代的一些手段,就算是借鑑作用也不行。

其實,他們不是蠢,就是壞。

為了私利,自然是不可能承認一些東西的。

像是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之前陳文哲就聽說過,有人較真,對一件說是臆造品的梅瓶,進行了科學分析。

當然,陳文哲不支援單純的科學鑑定,但是,左證他是支援的。

就以那件洪武人物故事梅瓶來分析,從微觀可以看出很多東西。

比如器物釉面,有明顯的大中小氣泡,層層疊疊。

還有白色氣泡,也有網紋、幾何圖形、變色氣泡、破口泡和死亡氣泡;

底足使用麻倉土明顯,含氧化鐵青料,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呈現綠、藍、褐的變化過程。

底足胎土,明顯飄逸自然的火石紅、凹凸的黑麻點;

釉面有凹凸不平,接胎、磨損、脫玻、牛毛紋等自然氧化痕跡,由此說明器物符合明代早期的器物特徵。

最起碼,這應該是一件老東西,因為新彷,彷不出微觀結構上的很多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