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創制的青花五彩瓷器,成為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亮點,為成化鬥彩的燒造奠定了基礎。

據《大明會典》記載僅宣德八年,一次就向景鎮下達燒製龍鳳瓷器44.35萬件的任務,可以想見宣德時期燒製規模之大。

同時,永樂、宣德年間的銅紅釉,和其他單色釉的燒製成功,也表明了當時制瓷業的高超技術水平。

其他宣德時期的名品瓷器,也有很多,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有蟋蟀罐。

宣德青花蟋蟀罐,是陳文哲最早接觸的官窯精品。

當然,當時他玩的是蟋蟀罐,還是後世彷品。

這位皇帝人家玩的就是名品了,因為他很會玩。

所以,這一時期的蟋蟀罐,應該也算是歷史之最了。

比如明代宣德青花瑞獸紋蟋蟀罐、明宣德青花牡丹紋蟋蟀罐、明代宣德青花鷹雁紋蟋蟀罐、明代宣德青花汀洲竹雞紋蟋蟀罐、明代宣德青花汀洲鴛鴦紋蟋蟀罐等等。

這點好瓷器,或者更加準確的說,好玩蟲器,在宣德時期還有很多。

陳文哲稍微一想,就能想出一大熘。

比如青花櫻桃小鳥紋蟋蟀罐、青花瓜果紋蟋蟀罐、青花翠鳥鴛鴦紋蟋蟀罐。

再有就是青花汀洲白鷺紋蟋蟀罐、青花海水怪獸紋蟋蟀罐。

其他更多的還有青花松竹梅紋蟋蟀罐、青花螭龍紋蟋蟀罐、青花鳳紋蟋蟀罐。

最後是青花鳳穿牡丹紋蟋蟀罐、青花行龍紋蟋蟀罐等等。

這些可是一整套,而且除了蛐蛐罐,宣德皇帝對於鳥食罐,依然十分上心,他是真會玩......

像是宣德青花雙聯鳥食罐,長10.1厘米,寬5.5厘米,高5.3厘米。

1984年出土於珠山宣德地層,罐作竹節形,中空,兩頭模壓出盛開的芙蓉花,並以青料塗繪花瓣,使之有明顯的層次。

外壁繪纏枝花卉,腹部有兩系,罐身留白處青花書“大名宣德年制”六字橫款。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此器口沿露胎,當採用覆燒工藝。

這還是普通器,有點技術含量的,就是各種打了地子的器型。

比較簡單的,還有代表性的有明代宣德青花剔螭龍紋鳥食罐。

這是青花地子的器型,罐身扁圓,平底無釉,外壁剔螭龍一條上填白釉,

並以青料塗地使得螭龍漂浮於外壁,腹部有一小系,口沿留白處青花書“大名宣德年制”六字橫款。

這樣的藍地瓷器不少,其中的經典還有藍地白萱草紋大盤。

這件瓷器是以寶石藍為底,用白釉彩繪萱草,花果。

白萱草與花、果均有細部刻花。

當然,這一次陳文哲是做黃釉瓷器,所以他要彷制宣德時期的黃釉瓷。

黃地釉花卉紋大罐就算是普品,因為紋飾不特殊。

大罐這種器型也很普通,能值得一說的也就是釉料了。

而想著這樣的瓷器,宣德時期並不少見。

像是宣德時期的黃地青花萱草紋大盤,口徑35.4厘米,足徑24.8厘米,高6.2厘米,絕對的大盤。

它撇口,弧壁,圈足,褐砂底,在白釉處加填黃彩,再經低溫燒烤而成。

萱草又稱“宜男草”,為明代宮中喜栽植物。

做一隻大盤,看著器型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可沒有世人想象的那麼簡單。

不說黃釉,就算是青花,只要盤子夠大,也是很難燒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