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歷代帝王相比,除了秦皇漢武,和平皇帝之中,哪個比得上明孝宗?

可惜了千古一帝這四個字啊!

所以,請記住這位明朝的好皇帝,他才是在民間被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人。

當然,陳文哲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專業研究歷史的,他只是一個瓷工。

製作嬌黃釉瓷器,肯定不太容易。

要想彷制合格的弘治嬌黃釉瓷器,必然要對這種瓷器有所瞭解。

所以,陳文哲按照套路,先從器型上來彷制。

黃釉器屬於御用器,在器型上也以規整端莊為主,很少會看到奇型怪狀之物。

這也和弘治帝的喜好,離不開關係。

弘治帝這個人喜歡素雅高淨,對宋朝單色釉瓷的素雅之美,非常欣賞和喜歡。

所以這一時期的瓷器,胎釉精細。

瓶罐類器型,口淺足正,外部和口部都會施上釉。

立體型造型的瓷器,也就是琢器,一般內不修、無釉。

比如玉壺春和梅瓶這兩個器型上,有一些會把八稜口改成荷口,再加上瑞獸附耳貼首。

安裝最新版。】

這是取一個臣民忠心耿耿,舉國和諧的好寓意。

當然,不管是什麼樣的器型,必然要有好的胎土。

從現在存世的弘治黃釉瓷來看,其胎土也是很特別的。

如果是原來,就算是因為這種胎土,陳文哲也不會選擇彷制這種瓷器。

其實,行內人都清楚,從元朝起到萬曆期間,精品御窯瓷器使用的皆是麻倉土當作胎。

到了弘治這裡,胎土和明前朝胎坯基本一樣。

但淘洗更加細膩,所以坯胎足夠緻密,灰白帶黃,以及泛一點褐色紅的感覺。

麻倉土的麻煩,就不用再多說了。

陳文哲也就是最近彷制了元青花,有著一些剩餘的麻倉土。

要不然,他肯定避開從元朝起到萬曆期間的所有經典瓷器。

這就是彷制精品瓷,特別是歷史名詞的難度。

除了器型、胎土,再就是釉色。

看過很多弘治黃釉瓷器的人,都會覺得,它們給人的玻化觀感還挺強烈的。

但這其實是因為這個時候的釉料配方特殊,而且遺傳下來的文獻資料,也無明確記載。

所以,大家也沒有有一個非常準確的方法去判斷。

只能從感官和接觸面上看,弘治黃釉不僅擁有潤黃潤黃的“雞油黃”釉面。

而且當釉料與胎泥的膨脹係數不同時,就會產生爆裂現象。

在一些暗刻花紋處,積釉較深的地方呈褐色。

拿著放大鏡仔細看,往往看到流散的釉隨裂走。

因而刻紋有呈鋸齒的現象,且淋澆法(施釉方法)在凸線紋路上方釉層就比較好,呈色也較深。

黃釉器作為皇家御用的瓷器,流傳的精品也確實比較少。

這顏色如何,出類拔萃否,是辨別弘治黃釉瓷器的關鍵依據。

如果做好了最重要的顏色,那最後剩下的就是款識。

從已經出土的弘治器物中可以看到,其底部的款識是“大明弘治年制”標準款識。

有白底藍字和黃底墨字款,都是豎排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