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之中記載,在洪武年間就已經規定了,官吏的衣服和帳幔,都不允許用玄、黃和紫三種顏色。

到了明英宗時期,黃色已經是皇族專用,皇族以外所有人都不允許使用。

景鎮官窯在元朝,就已經設定。

元朝統治者對於黃色並不敏感,加之黃釉的燒製比較麻煩,自然就一直沒有什麼進步。

到了明永樂年間,官窯就一直在研製黃釉的燒製方法,到了弘治年間終於有了成果。

黃釉成了皇家專用的御用瓷,為了防止配方外傳至民間,御窯廠秘方是被嚴密控制的,民間的匠師們很難得到這些秘方。

黃釉瓷如此珍貴,所以今天我們在拍賣會上,見到的弘治年間的黃釉瓷藝術品,成交價格都很是不菲。‘

這也再次肯定了,弘治黃釉御瓷的身價地位。

其實,弘治時期的嬌黃瓷,是個意外的驚喜。

弘治黃釉瓷是歷代黃瓷至尊,盛世意外之美!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比如清朝是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五彩、粉彩也好,琺琅瓷也罷,都是在最高統治者的關注和扶持之下,才有所發展。

而弘治時期,明孝宗基本上不過問御窯廠的燒瓷。

在他在位期間躬行節儉,不好玩樂。

雖然迎來了明朝的盛世中興,唯有皇宮藝術品,並沒有得到飛躍的發展。

弘治朝的瓷器,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來看,都不及永樂、宣德和成化年間的瓷器名氣大。

雖然我們在博物館之中,看到皇家官窯瓷的精美之時,總是由衷讚歎。

但在當時來說,大量燒製官窯必定會勞民傷財。

明孝宗就是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位期間幾乎不問窯事。

而他的父親明憲宗,則是一位典型的玩樂帝王。

他死後,留下了很多技藝高超的匠師。

所以,即便弘治再勤政節儉,皇室祭祀制度,還是不能少的。

史料之中記載,明孝宗憤恨燒瓷勞民傷財,曾經想要下旨廢除御窯廠。

張皇后趕忙相勸,就算皇室御用的瓷器可以省下不做,但祭祀大典所用的瓷器是肯定少不了的。

如果廢棄了御窯廠,和祖宗規矩公然叫板,不僅皇室不滿,朝臣不滿,百姓們也會覺得皇帝觸犯天地祖先。

明孝宗思及此,才放棄了這個決定。

弘治朝的御窯廠,主要還是為祭祀大典燒製瓷器。

根據洪武年間所定的《大明會典》,祭祀所用的瓷器分為紅、黃、白、青四種顏色。

明孝宗下令御窯廠,放棄其他五花八門的瓷器品種,專心燒製單色瓷器。

也便是因為如此,弘治時期的黃釉瓷才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也是因此,這才有了嬌黃欲滴,歷朝最盛!

弘治時期的黃釉瓷是歷代官窯黃瓷之首,後來歷朝歷代都難以超越。

到了正德年間,黃釉瓷的顏色逐漸變深,後來歷朝歷代都達不到弘治年間的水準。

因為弘治年間嬌黃瓷的成功太過意外,民間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這個傳說解釋了為何在弘治年間,單單是黃色的瓷器燒出了飛躍。

原來當年張皇后和明孝宗亢儷情深,張皇后是一位賢良的一國之母,但她的兄弟仗著妹妹的身份囂張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