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紫”以“差”顯貴,藏界後來以“奼紫嫣紅”將其雅化為“奼紫”。

至於獨具特色的‘奼紫’,到底什麼樣,那就是色如赤鐵。

其實也就是表面乾澀無光,過去有人對此色不甚瞭解,每清洗便誤認為是汙垢而刮削,損及彩釉。

作為識別成化鬥彩的特殊依據,常憑此色便可定論。

所有後彷者,均望塵莫及。

儘管藏界百般努力,但“奼紫”至今依然無法彷制。

目前市場上,從未見過明成化鬥彩“三秋杯”的高彷品出現。

即便器形、底款、構圖、線條一模一樣,但釉色上也無法徹底還原。

所以,“奼紫”儼然已成為明成化鬥彩“三秋杯”的防偽標誌。

明成化的鬥彩雞缸杯和三秋杯的奼紫色,人們至今沒有彷出來,就是因為奼紫色實際上是一種失敗的燒法。

但正是這失敗的顏色,才造就了成化鬥彩顏色,正如瓷器的開片一樣,越是意外獲得的特徵,越是難以彷制。

如果這些都能彷出來,那麼鬥彩雞缸杯也就基本上可以彷出來了。

也就是說,能夠彷制鬥彩雞缸杯,那麼就絕對能夠彷制三秋杯。

所以,這個難點,對於陳文哲反而沒有什麼難度。

因為陳文哲早就把雞缸杯,研究透徹了。

他也十分清楚,作為宮廷御用之器,當年燒製出來的鬥彩器中的奼紫,肯定是很漂亮的,絕對不可能是一種失敗的燒製技術。

之所以現在看著暗澹無光,如同汙垢,主要是因為時間太長,產生了未知的化學變化,所以才會變成差紫。

其實從一些現在流傳下來的成化鬥彩瓷之上,也能看出一些問題。

這些瓷器之上的“奼紫”,因為是在不同器件上,表現就有所不同。

由此可推知“奼紫”在其他成化鬥彩瓷上,肯定也是千差萬別的。

不同瓷器上“奼紫”的差別,可以由彎彎故宮博物院藏成化鬥彩瓷盤表現出來。

這隻瓷盤,盤底中央深褐色色料為奼紫。

如果見過,就算是看圖片也能看出,其顆粒較粗、顏色深、用料厚,色料明顯高出釉面,而且有微弱反光。

還有英倫博物館收藏成化喜鵲折枝花卉高足杯,奼紫顆粒特細,色彩特純,略高於釉面,微反光。

另外透過對比,還能看出一些高彷贗品。

比如陳文哲他就見過一件高彷,就是在大海市收藏者協會之中見到的。

當時他還不太懂,但是現在他回想一下,那隻雞缸杯的畫面有些呆滯,杯壁厚,似是彷品。

它的“奼紫”顆粒特粗,特別是其中的一隻蝴蝶的紋飾。

蝴蝶放大之後,色料高凸於釉面之上

可見,成化鬥彩的奼紫,並不完全一樣。

當然,這主要因為礦物顏料研磨粗細不同。

質量不同,施彩厚薄不同,會使燒成瓷器上的奼紫,表現出顏色的厚薄、色深、反光等方面的差別。

尤其是研磨很細的奼紫,在瓷器燒成後,會有反光現象。

雖反光弱於其他色料,但這卻背離了人們對奼紫的傳統認識,這可能跟燒成溫度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