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幾近嚴苛的藝術品標準與工藝難度,才能力求高度還原,明代御瓷的絕妙神韻。

這樣根據明代御窯廠的工藝,復刻出來的作品,每一步都需要精益求精。

比如說款識,每隻成化鬥彩杯底部,均有款識。

筆道粗、字型肥,柔中含有剛勁,格外顯得圓拙有力頗有含蓄。

只是這一步,就能難住很多頂級彷古工藝大師。

而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真的彷製出這麼五隻杯子,斟上一杯茶,茶香氤氳,是一種無比愜意的享受,有花、有畫、有詩……

可惜,越是好的東西,就越是難以彷制,因為技術難點太多。

特別是“鬥彩”,要知道這可是明成化瓷器的一大創舉。

其實簡單點說,鬥彩就是在青花抹紅彩繪畫的基礎上,結合釉下青花和釉上彩釉,而誕生出的瓷器新品種。

所以鬥彩,才會有“青花間裝五色”之美譽。

明成化鬥彩瓷器中,有兩款極為重要的作品。

分別是“雞缸杯”和“三秋杯”。

其中三秋杯數量更少,堪稱極品。

處暑過後,天氣漸涼,始有秋意。

古人將秋天分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

以“三秋”為題材創作的藝術品,不勝列舉!

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就當屬明成化鬥彩“三秋杯”。

歷史上,三秋杯的名號不如同時期的雞缸杯響亮,但它的工藝和收藏價值,卻遠超雞缸杯。

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其器造型玲瓏秀奇,胎質細潤晶瑩。

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

繪畫澹雅幽婉,其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樹一幟。

總體說起來就是:成化官窯器胎質細膩純白,白釉瑩潤如脂,彩色柔和,筆法流利,造型輕靈秀美,表裡精緻如一。

其他都不說,就說一點,那就是無法彷制的“奼紫”。

成化瓷器品種繁多,色彩豐富。

如紅地綠彩、紅釉白花、青花紅彩、青花綠彩。

稀奇點的還有,孔雀綠釉青花、黃釉青花、藍釉白花、白釉醬花、白釉紅彩、白釉黃彩、白釉綠彩。

少見的還有,素三彩、琺花、彷哥釉等。

這些五彩斑斕的釉面上,有許多顏色是前所未見的。

比如明成化鬥彩“三秋杯”上的“奼紫”。

三秋杯蝴蝶翅膀上,施有一種紫色釉,其色如赤鐵,表面乾澀無光但十分濃豔。

孫瀛洲在分析了他目睹過的成化鬥彩後,總結出了三秋杯釉上彩的特徵,並將這種特殊顏色命名為“差紫”。

孫瀛洲對“差紫”的解釋是“燒造時差異的色疵”,說白了就是因工藝不夠先進而造成的。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顏色上的“瑕疵”卻被後世所推崇。

究其原因,後來的工藝水平提高了,反而摸不清當年的“差紫”是如何燒出來的,所以無法彷制。

孫瀛洲曾提出:“在清康、雍、乾時燒配的蓋,其他色彩都彷製得近似,唯獨‘差紫’一色不及遠甚……可以肯定地說,凡帶‘差紫’的成彩絕為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