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五章分刻如屏,以形寫神(第1/2頁)
章節報錯
昭陵六駿這種石刻,凋刻的到底有多好?
首先,就凋刻的形象而言,六匹駿馬形態各異。
它們或站或作賓士狀,健碩有力,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唐代西域馬的形態。
從每匹駿馬的描繪中,使觀者獲取不同的情感體驗。
疏密結合的表現,集中體現在馬頭部的刻畫中。
作者為突出馬的這一情感中心,著力刻畫馬的頭部,使其無關及裝飾進行具體而詳細的刻畫。
而馬鬃的刻畫上則極為簡練,有幾個大面所組成體積就夠了。
這不是“偷工減料”,而是為了避免喧賓奪主。
這種強烈的對比,較好地體現了馬頭這一主體。
除此之外,還有線面巧妙的結合,構成了六駿特有的藝術效果。
六駿是由無數條線,集合而成的面。
從任何角度進行觀看,它的外輪廓線都清晰可見。
“線”流暢而相互呼應,如昂起的頭部,脖頸之間相連側面弧線,富有彈性而內外呼應。
堅挺的胸膛,線條刻畫充滿張力,像要崩開一樣。
外輪廓線之內的線條微起微伏,感受到了一種線刻的內在力量,將每塊肌肉交待得清楚而不瑣碎。
透過大體、大面和線條之間的起伏變化的描畫,讓人深刻感受到“骨法用筆”的味道,柔中見剛。
在六駿的畫像石中,引人注目的還有一處。
馬匹頭部上方,留有大小不等的方形塊面。
這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上,似有不完整性。
且位於頭部上方有種壓抑感,但這絕不是作者的失誤。
據推斷,作者很有可能是為題贊所留的位置。
在漢魏烈女、功臣壁畫中,均有此種題贊形式的出現,工藝家便將這種傳統手法運用於此。
以上種種,一般人絕對彷制不出來,也根本沒法彷制。
如果想要彷制,最起碼要十分了解古代凋刻、繪畫、書法等文化內含。
當然,如果只是這點水平,還是沒法彷刻出完美的昭陵六駿。
想要完成一幅好的凋刻,佈局很重要,但是空間表現也十分重要,這也是佈局的一部分。
六駿馬,其凋法就是將石分刻如屏。
每方石屏,四周留下邊框。
且大小間距相等、位置設定左右對稱,連續排列,營造出紀念碑式的效果。
在有限的空間中塑造形體,與其他的陵墓凋刻拉開了距離。
透過形態緊張的形象描繪,表現出空間的張力。
使觀者的感受,不只侷限於四方之內。
四周的邊框,更是加強了石屏裝飾感。
這與外部區別,更為明確地彰顯主題。
在我國古代藝術中,無論是繪畫抑或是凋刻,所追求的藝術審美是“以形寫神”。
外在的形態再相似,也毫無意義。
只有深藏於形體之內氣韻,才具有生命力且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