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有假無真(第2/2頁)
章節報錯
城武摹刻本,不知出誰手,以校唐石,實為近似,惜其石面捶磨過甚,間架僅存,而筆劃過細,形同枯骨矣。
唐石本廟堂碑,影印流傳甚廣,惜是原石與重刻拼配之本。然觀《黃山谷題跋》,已多記拼配之本,知唐刻原石北宋時必已斷缺矣。
積時帖昔藏石渠寶笈,幾經浩劫,不知尚在人間否?在接下來的自注中,啟功先生還談起了虞世南的其它作品。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最為煊赫,影響最大,可惜的是原石早早就毀掉了,現在見到最多的是陝西王彥超重刻本。
可惜的是,摹手對於虞世南的書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為與原石殘本相比,失真立見。
還有一本是齊魯城武縣出土的《孔子廟堂碑》,此石碑是河裡發掘出來的,與原石殘本相比較,比較近似。
但可惜的是磨損厲害,僅剩間架,而且筆劃已經磨得很細了,形同枯骨。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唐石本《廟堂碑》,影印流傳得很廣。可惜的是,此本是原石與重刻拼配而成的。
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曾經題跋雲:“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由此可見,唐刻原石在北宋時期,就已經很難見到了,已經失傳了。
另外虞世南還有一個《積時帖》刻本,曾經藏於乾隆內府的石渠寶笈。
乾隆死後,幾經浩劫,啟老感嘆,不知是否尚在人間。虞世南作為唐初四大家之一,他和王羲之的後裔智永大師關係很好。
而智永深得王羲之書法家傳,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傳授下,也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傳統。
其書法圓融遒麗,外柔內剛。在初唐四大家中,虞世南可謂是四人中最優者。
所以,啟功痛惜,這樣一位名家,幾乎沒有真正的傳世作品,所謂傳世作品也是有假無真,真的是太可惜了。
好了,只要瞭解這些,特別是瞭解啟功先生對於虞書的著述,那麼再鑑定眼前的碑帖,就比較容易了。
不用多麼仔細的看,就能看出來,這裡的不管是廟堂碑貼,還是《積時帖》、《黃山谷題跋》、《汝南公主墓誌》這些,都是根據前人摹本,再次創作臨摹的。
當然,這些摹本都有一定的技術,要不然也不會被李天強收藏在這。但是,這些都不是古本,而是現代人精心臨摹出來的。
看字跡,應該也是出自大家之手,但是,這些真的都不是古本、善本。
再看那一塊碑,這塊碑雖然彷制的更好,但是它也更加扯澹。因為陳文哲看得出來,這是根據長安碑林之中的那塊彷制的。
陳文哲去過長安碑林,當時雖然對碑林的興趣不大。但是,他也是一塊一塊,仔細看過的。
雖然沒有對唐碑情有獨鍾,但那裡的許多重要原碑,都是國寶級文物!
這樣的寶貝,看一看還是長見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