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碑林就是一座文化寶庫,特別是對於有著作弊手段的陳文哲來說,更是不能不看。

所以,就算是沒有特別關注,陳文哲對於長安碑林的石碑,也都有所瞭解。

所以他很清楚,有說法稱《孔子廟堂碑》其實並非唐代真跡,這是謠言還是確有其事?

要想揭開《孔子廟堂碑》的真相,先要看一下這塊碑的重要地位。

首先,孔子廟堂之碑由虞世南撰文並書。

虞世南是唐初的大人物,又在書法方面受到智永禪師的親傳,在當時很受器重。

文廟即孔廟,將《孔子廟堂碑》置於文廟中,再恰當不過。

那麼,《孔子廟堂碑》為什麼珍貴呢?

主要珍貴在原碑被毀,並且當時只有10餘張拓片,賜給了近臣。

這些,當然是普通人根本難得一見。

據1941年《華夏文化史蹟》,虞世南奉敕於武德九年(626)撰文並書。

石碑落成後,他將碑文拓本,進呈給太宗又被特賜王羲之的黃銀印一方。

很顯然,這是其得意之作。

可惜的是,貞觀年間,石碑建成後僅拓了數十張賜予近臣,文廟就遭遇火災,石碑被燒壞。

《孔子廟堂碑》的劫難,還不止是一次火災。

其後,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再刻,但又消失不見。

據學者常盤大定和關野貞考察,如今碑林現存的是宋代初期王彥超再度重刻的。

所以來說,經過兩次翻刻,《孔子廟堂碑》其實據虞世南的真跡,已經相差比較大了。

據1941年《華夏文化史蹟》,經過幾番重刻,字形雖然保留原樣,但當初的精神氣魄已不復存在,令人遺憾。

還有,這塊碑高七尺七寸,寬四尺二寸,上刻螭首,但有些欠缺雄健氣勢。

而陳文哲眼前這一塊呢?它肯定是彷的長安碑林的這一塊,因為尺寸一模一樣。

當然,彷者也足夠聰明,所以有所改進。

而這在古玩造假行業,也叫臆造。

要真說起來,眼前的這塊石碑,肯定是一塊臆造品。

因為他彷造的物件,是那塊已經消失的珍品廟堂碑。

這樣一來,自然不能跟長安碑林的那塊一模一樣。

所以,這一塊最明顯的就是那條螭龍,凋刻的十分有氣勢。

但是,你要臆造,還造的更好,那麼怎麼也要把長安碑林這塊的一些特徵全部去掉啊!

比如這塊碑刻的尺寸,是不是需要改進一下?

還有,一次次拓印,字形能夠保留原樣,已經很是不錯。

如果你還要根據長安碑林之中的那塊上的字跡拓印,那麼能夠儲存當初的精神氣魄?

神韻肯定是沒有的,所以陳文哲能夠看出來,書法不行,但是凋刻技術是真厲害。

復刻這塊石碑的,絕對是一位石凋大師。

但是,他對於書法,也就僅限於複製,肯定不可能複製出裡面的精氣神。

當然,就算是這樣,這一塊石碑也已經十分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