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不管是幹什麼用,都由於一些實用的目的。

最早的3種碑上,都是沒有文字圖桉的。

帖,最早指書寫在帛或紙上的墨跡原作。

後來寫得優秀的墨跡難以流傳,於是把它們刻在木頭、石頭上。

可以多次拓制,這樣就把刻於木石上的這些原來的墨跡作品,及其拓本統稱為帖。

認真概括起來,碑、帖有幾方面的區別。

首先是製作目的不同,最初的碑沒有文字,後來為託頑金之堅以期永垂後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

這時,有了變化,字跡從最初的隨意刻畫,到莊重嚴整、一絲不苟。

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記敘生平、歌功頌德,而不是傳揚書法。

所以書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

唐以前的碑,多不署書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內容而輕書寫的。

刻帖的目的是傳播書法,為書法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法書的複製品。

所以書法的優劣,是它的選擇標準。

只要是名家的書作精品,即便是隻言片語的一張便條,也照樣收入,很少顧及內容。

其次是書體不同,碑的歷史悠久,所用書體在隋以前,都是莊重肅穆的篆、隸、楷書。

直至唐太宗御筆親灑,才開始有行書入碑。

草書刻碑,除昇天太子碑外,絕少有。

而刻帖一事始自趙宋,多數是詩文簡札,所以行、草書及小楷居多。

再就是形制的不同,碑是豎立在地面上的石刻,多數是長方形,也有圓頂、尖頂的。

雖然有一面字的,但也有兩面以至於四面刻字的。

豐碑巨碣動輒丈餘高,氣勢宏偉。

帖因為多取材於簡札、書信、手卷。

故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長則一尺至三四尺。

一般呈橫式,多為石板狀,只在正面刻字。

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則絕少。

最後就是製作方法不同,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書丹上石。

即由書寫者用硃筆,直接把字寫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經鐫刻。

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筆畫有風格上的變化。

即與原書丹之字,略有出入。

還有的碑刻,甚至未經書丹而直接奏刀。

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藝術情趣,有極濃的金石味道,非毛筆書寫所能體現,實際上是書者與刻者的共同創造。

而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將墨跡上的字,用透明的紙以墨摹下來,然後用硃色從背面依字勾勒;

再拓印上石,最後刻,比碑多出兩道工序。

雖然程式複雜,但刻帖要求忠於原作,盡力畢肖,每道工序均不得攙入己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達到亂真的水平。

瞭解了碑和帖的區別,才能更加容易鑑定碑刻和拓帖。

比如眼前,陳文哲就可以輕易的分辨出那些是偽刻。

….

主要這裡的石碑太多,而且品質參差不齊。

當然,也許是一些造假者,知識面不全,所以才會弄出一些低階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