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不想說話了,如果這裡的廟堂碑拓本是真品,那可是十分罕見。

他看向那些拓本,當然,他只是看了幾眼,就轉移到了那塊石碑之上。

鑑定拓本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鑑定原石。

認識古代留下的各種拓本,重要的是對原石的鑑別。

只不過現在很多原碑石被毀,因此,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會價值連城。

據史料記載,明代黃庭堅曾有記孔廟碑的「貞觀刻」,以千兩黃金所購得。

這說明了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價值。

然而到以後翻刻的「成武本」、「長安本」,翻刻本的質量不及原拓本。

&0年,大收藏家羅振玉,公開出售由他鑑定的明拓本《長安本廟堂碑》,價值140塊大洋

還有張叔末藏《成武本廟堂碑》,值120塊大洋。

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真正學習鑑賞碑帖,成為許多收藏者的興。

從對碑帖的整體認識來說,鑑賞也是由表及裡,有各個不同的側面。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拓本的裝潢,各種舊拓本特別是古拓本,有不同時期的式樣。

因此,「經摺裝」、「蝴蝶裝」、「線裝」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表裝時代特徵。

再是對拓本紙張和拓本具體的墨色和效果,這則是對材料和技法的客觀分析了。

南宋以後,碑帖的制偽高手,越來越從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

所以進一步鑑別出書法的風格、用筆等,這就成了鑑賞中的主要依據。

再有鑑別碑帖的輔助依據,即題簽、印鑑、題跋等這些文字,都能幫助鑑定真偽。

陳文哲一邊看石碑,一邊看手中的拓本。

這些拓本的製作,肯定離不開石碑。

那到底是怎麼製作的?其實也不難。

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紋,拓在紙上的技術,很早就有。

這是儲存文物資料、提供臨寫楷模的重要方法。

傳拓技術,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許多已散失毀壞的碑刻,因有拓本傳世,才能見到原碑刻的內容及風采。

如漢西嶽華山廟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時被毀,傳世拓本遂為珍品;

唐柳公權書宋拓神策軍碑,因原碑已佚,僅有一冊拓本傳世,就成為孤本。

傳拓可將石刻、古器物銘文和細微的花紋清晰地拓出來,以彌補照相技術的不足。

碑帖傳拓方法主要有擦墨拓、撲墨拓兩大類,還有蠟墨拓、鑲拓、響拓等。

而眼前的就是使用擦墨拓法,拓印下來的碑帖。

這種方法拓印,主要工具是細毛氈捲成的擦子。

擦子要卷緊縫密,手抓合適為宜。

之後將氈卷下端切齊烙平,把溼紙鋪在碑石上。

再用棕刷拂平並用力刷,使紙緊覆凹處,再用鬃制打刷有順序地砸一遍。

如石刻堅固,紙上需墊毛氈,用木錘塗敲,使筆道細微處清晰,切不可用木錘重擊。

待紙幹後,用筆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勻,並往紙上擦墨。

這時要注意,墨勿浸透紙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感覺這一本不像是隨意影印的假貨,陳文哲心中高興起來。

這一本,只要不是現代人偽造的,那就絕對有價值。

就算是清代,民國時期拓印的,也很有價值。